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专题回顾:调查报道

岁末年终,深度君盘点甲午年的全球深度报道网经典文章。本期专题回顾,我们精选四篇文章,追本溯源,系统梳理“调查报道”。什么是调查报道?亚洲调查报道的现状和未来?深度报道能带来什么改变?旧文新识,不妨重读以下四篇文章。

定义这门手艺——什么是调查报道?

调查报道到底应该如何定义?答案众说纷纭,暂时没有统一标准。多家专业新闻机构都认为应该这样去表述调查报道的要素:“系统化的、深入的、原汁原味的调查与报道,并且通常会带来秘密的揭露”。仅涉及揭秘或关注腐败、犯罪的报道也不一定是调查性报道。资深的调查性报道培训者们指出,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会应用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它主要依赖于初级信息,并且需要建立并验证一个假设,还要做到缜密的事实审核。

全球深度报道网的执行总干事大卫·卡普兰撰文梳理了对调查报道的定义。他认为“调查性报道是一整套方法论构成的一门手艺,这门手艺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掌握。”

我们身处在调查报道的黄金时代吗?

人们开始热衷于讨论新技术的涌现是否可能让新闻业突破集权政府的管制,朝着更加民主的方向推进。那么,我们身处在一个“揭黑”报道的黄金时代吗?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务长希拉·克罗内尔(Sheila Coronel)在一次研讨会上与南非、拉美和中国记者探讨了这个问题。希拉认为“尽管技术进步时常被视作现代“揭黑”记者的一项超级武器,然而推进调查报道发展更主要因素似乎是这门行业的传统。在一些国家,一段骄人的新闻监督史,政治氛围和能够支持报道公信力的行业环境这三个因素在维系调查报道发展方面十分重要。”

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黄金时代,无论是当“看门人”还是“啄木鸟”,即便存在挑战甚至处在艰难境地,调查新闻报道目前仍然向前发展。

全球经典案例

深度报道影响公共政策和问责机制的例子并不少见。从小镇报纸到大城市媒体,充当监督角色的记者们不倦地追问:钱花到哪儿去了?权力是如何行使的?全球深度报道网盘点了九大颇具影响力的经典案例,向你展示深度报道的力量。

亚洲调查新闻的未来

亚洲需要调查新闻。不仅仅因为亚洲是地球上60%的人口——43亿人的聚居地,还因为民主正在这片大陆上萌芽、生长,冀望带来全球秩序的改变。

2014年11月底,首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大会聚集汇集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深度报道记者、数据新闻记者、媒体法和信息安全专家,并举行了十几场会议、小组讨论和工作坊。

《朝日新闻》调查新闻部的副主编山口智久说,调查新闻已经先后将三位日本首相拉下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说,尽管香港有很多商贾巨富,但并没有“对优质新闻的真正支持”,香港应为记者提供更多培训,并建立当地数据库。我们正在和很多问题进行较量,《尼泊尔时报》创始编辑迪克西特说,比如过度商业化,再比如,尽管媒体人手中握有政府不当行为的证据,但他们都不愿做第一个丢出石头的人。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 侧记:残缺的数据,模糊的面孔,天秤倾斜的判决——从女性杀戮报道说起

如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报道?在影响力如此受限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和看待“impact”?在报道杀戮女性的分享中,独立记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记录,若没有留下,真的会丢,若还有一些力气,就一起守住每一个留下记录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