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福岛核事故5年祭:日本记者如何炼就优质调查报道

5年前的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起东北部福岛核电设施事故,截止目前约有1.5894万人丧生,重建道路充满荆棘。重灾后,日本记者做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灾难调查,探索新的调查报道方式。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追问政府责任、引起舆论监督的?总结了哪些灾难报道经验?请跟着深度君一起回顾他们的探索之路。

————————————————

为了纪念福岛核事故和大地震5周年,众多日本媒体推出纪念报道和专题。日本媒体NHK World推出了专题《地震:5年之后》,包含多个广播和电视节目,其中就有纪录片《探析学校生活——受海啸冲击的学校的一年》、《88小时:福岛核反应堆熔毁纪实》、《停止运行的福岛反应堆:进行中的抗辐射战争》,广播节目《让记忆永生》、《用新职业支持灾区新生:菲律宾裔幸存者,5年之后》等。

屏幕快照 2016-03-11 19.56.01
其他媒体例如《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东京新闻》、《河北新报》、《福岛民报》、日经中文网也都从多个角度报道纪念活动、当前核污染处理情况,以及受灾地区是如何从灾难中修复的。对于新闻人来讲,日本媒体对于事故的持续跟踪和反思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承担起舆论监督的责任,重视灾难报道、“现场主义”的经验,尝试新发展模式的做法更是值得借鉴。

舆论监督者的奋起

 

1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在日本讨论核安全问题(来自国际原子能机构图片库)

 

一直以来,日本调查记者的身影在国际上并不活跃,也总给人一种温和的形象。不过,在2011年福岛核危机后,一向温顺如“哈巴狗”的日本媒体变成了凶悍的“斗牛犬”,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福岛核电站的运营者 – 东京电力公司(Tepco)及政府隐瞒信息十分愤怒,强烈要求信息透明化。

3驻东京的美国作家、调查记者Jake Adelstein发现,越来越多的批判报道出现在日本主流报纸上,周刊尺度更大。“令人惊讶的是,所有主流报纸中,只有两家从一开始就对东京电力直言不讳地批判:极右派的日本产经新闻(Sankei Shimbun),和偏左派的东京新闻(Tokyo Shimbun)。人们未必喜欢他们的政治立场,但两份报纸在报道福岛核电危机时都有出色表现。”

然而,对福岛事故反应最为强烈的,是在日本新闻界被视为“二流群体”的独立记者和自由撰稿人。用Adelstein的话说,他们就像“羊群中的孤狼”,扮演了“媒体应有的舆论监督者角色”。

坚守独立立场,尝试联手报道

如今,在那次事故中被激发的媒体行动依然在继续巩固这种独立立场。两年多以前,亚洲新闻(Asia Press)的石丸次郎(Jiro Ishimaru)和NHK World的调查记者立岩洋一郎(Yoichiro Tateiwa)成立名为iAsia的非营利数字项目。项目进行调查报道,检视日本这个“不够透明的社会”,关注金钱政治、环境、中韩等新闻相关议题。

4

非营利数字项目iAsia的网站首页

“我们的项目还在起步阶段,”立岩洋一郎解释道,“但是,每当我们发表主流媒体不敢报道的新闻,比如披露东京电力的资产和大阪市长桥下彻(Toru Hashimoto)的政治基金时,就会吸引大量读者。”

福岛的灾难让日本主流媒体经历震荡。在首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日本《朝日新闻》(Asahi Shimbu)调查报道组副主编山口智久(Tomohisa Yamaguchi)说,报社原本决定关闭调查报道组,所幸高管们去美国《纽约时报》和ProPublica参观时受到它们调查报道模式的激励,改变主意,部门才得以保留。

5

首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的报道展示

《朝日新闻》的调查报道组成立于2006年,2011年遭裁减,直到2012年4月才得以巩固。自那时起,《朝日新闻》尝试了新的合作报道模式,包括与国际调查记者联盟(ICIJ)联手报道。

日本共同社副主编泽康臣(Yasuomi Sawa)介绍说,他们的通讯社自2012年以来也开始重视调查报道,并设置了专门的编辑部。“我们正在努力做有深度的调查新闻报道,” Sawa说,“目前这个部门规模不大,但我们集中资源做报道,并请其他部门的记者如社会新闻部、国际部一起做报道。”

问责重要责任方,重视现场视频证据

《朝日新闻》的33篇“除污报道”是灾后调查新闻的佼佼者。在工作人员遭受辐射危害的背后,他们揭露了承包商将本应支付给现场工作人员的金钱私下隐匿的事实。此后,记者从现场工作人员那里获得了“怠慢除污”的信息,挖掘出了“本应收集的土被直接扔进河川里”、“落叶和草木被直接扔下山崖”等违规做法。

偷工减料除污现场

工作人员“偷工减料除污”的现场

在向公众公布了除污现场的同时,《朝日新闻》记者将调查重点放在这项投入巨额资金的庞大的国家计划项目和除污事业本身之间的矛盾,发现承包商怠慢除污的背后是环境部的解决不力。环境部在当年夏天曾经就搁置了公众“现场怠慢除污”的投诉,当记者指出问题时,他们也没有立即调查,或在部内传达信息,再加上人手不足等因素,使问题更为严重。

《朝日新闻》在次年2月3日的报道《环境部放置不支付高危津贴信息 没有进行调查》,在指出承包公司和环境部怠慢除污意见的同时,也怠慢除污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诸多报道在日本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日本官房长官以及环境部副部长立即表示将马上调查除污现场现状,福岛当地的民间团体责任人以及当地居民相继对这种恣意妄为的除污工作提出批判。如何能让除污的效果和巨额的税金的投入成正比,如何做才能达到除污的目的等问题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讨论。

报道之所以能引起社会舆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保留现场视频证据。参加特别报道的记者们在进入现场之前就讨论决定,优先拍摄视频。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视频作为证据的“证据能力”即客观性。如果仅仅拍摄了承包商违规投弃核废物的静止画面,显然不足以成为“怠慢除污”的依据。如果拍摄的是一个连续清晰的完整过程,这样的证据就不容易被推翻。

视频截图

《朝日新闻》系列报道的视频截图

事后证明,视频也的确发挥了它的强大威力。当时,在福岛县田村市潜伏了两天都没有任何收获的记者最终在当年12月14日上午拍摄到了“怠慢除污”的重大证据。除污工作人员在上午8时15分左右开始在记者潜伏的周边进行除污工作,在接近午休的11时左右,记者拍摄到一名除污工作人员将河边的落叶踢到河中的画面。整个画面持续约30秒。这名工作人员是转包公司的现场负责人,负责监视现场其他工作人员的除污工作。此画面也成为揭露现场负责人责任意识稀薄的有力证据。

偷工减料除污现场

工作人员偷工减料的除污现场

调查报道发布后,大型建筑公司最初对朝日新闻的报道内容持完全否认态度,并批判朝日新闻报道失实。有关除污现场的采访视频在朝日新闻官方主页公布后,点击量达到13万次,电视新闻等节目竞相转播,视频将问题严重性传达到了全国各地。大型建筑公司对报道的态度出现转变,这充分说明“现场主义”——记者奔赴现场取材的重要性。

熟悉灾难报道特性

众多记者也开始注重灾难报道的独有特性。在去年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的灾难报道议程中,立岩洋一郎分享了寻找新闻线索的心得,特别强调了阅读文件和挖掘数据的重要性。当时HNK “Nuclear Watch”节目组的成员都在阅读核电站、相关公司的文件和报告,不明白的就咨询专家,并且和外国相关机构取得联系、建立合作,尽可能利用不同技能和角度推进调查。他和当场的分享嘉宾《尼泊尔日报》主编Kunda Dixit,前BBC记者、Coda Story的联合创始人Natalia Antelava共同总结了灾难调查的要点:

  • 确切信息很重要,要不断核实信息
  •  确认政府/其他组织在灾难前是否有足够预警和准备措施
  • 推动数据公开化
  • 保证物品和信息传输(电池、Wi-Fi,食品,安全防护器械)
  • 持续跟踪事件,尽管读者会在新闻热点后失去兴趣
  • 切勿制造恐慌,要向民众提供及时信息

更多灾难调查经验,请看深度君对立岩洋一郎的专访:

 

深入调查,找到商业模式

日本调查报道的未来如何尚不得知,但其价值和关注度正与日俱增。正如朝日新闻特别报道部部长市川诚一所说,对于日本媒体来说最大的课题是无法在报道中做到“深入调查”。记者的工作,不只是把政府和企业发布会的内容写成报道。通过深入调查,挖掘事实,将事实呈现给读者和市民才是记者的工作。luisjoujr_newspaper_earthquake_japan

全球深度报道网执行总干事、调查记者大卫·卡普兰(David Kaplan)和日本媒体有过深入合作。卡普兰说:“日本主流媒体的记者们在有限的报道空间内面临极大压力。日本有世界一流的记者,但环境不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好在,很多人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还有很多机构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日本调查记者遭遇的困境是,他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亚洲一些国家如韩国和菲律宾也在探索,那里的调查报道中心正在蓬勃发展着。

“日本有许多潜在的资金和人才可以推动调查报道发展,” 大卫·卡普兰相信,“或许像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或者eBay的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这些科技公司企业家会支持这些新媒体项目,打破日本新闻的困境。那将是振奋人心的事。”


 

如果还想查看更多调查报道,不妨参考NHK “Nuclear Watch”的系列调查,包括:

《处理核废料》:报道发现,日本3座核电站退役工作开展之时,政府并没有设定储存低辐射性废物的标准。

《核电站问题重重的历史》:出事的核电站在过去20年间仅仅运行了250天。多年来,数亿价值的设备接连发现严重的安全和管理问题,例如:2010年重达3吨的设备落入反应堆,未得到及时清除。2012年,核电站约1万件设备被发现没有经过正规检查。

屏幕快照 2016-03-11 19.56.57

《在禁止区域内》:在事故3年半之后,日本仍有众多地区被划为“撤离区”,尤其是那些禁止进入的区域。在那里,每年的辐射量高达50毫西弗特,致使现在众多灾民仍然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

(注:1 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人类最多承受7西福特,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指出,身体每接受1西弗特辐射,会增加0.0165的致癌率。)

文章参考:

Japan’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Push Back Despite Secrecy Laws, GIJN

(中文译本:《福岛危机后:进击的日本调查记者》

How To Investigate Disasters, GIJC15

朝日新闻系列报道

NHK World 系列报道

编译/李忆,周炜乐
视频/王一苇
日文顾问/武伟宸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 侧记:残缺的数据,模糊的面孔,天秤倾斜的判决——从女性杀戮报道说起

如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报道?在影响力如此受限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和看待“impact”?在报道杀戮女性的分享中,独立记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记录,若没有留下,真的会丢,若还有一些力气,就一起守住每一个留下记录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