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主题

张洁:《新闻调查》探寻事实真相二十年

央视《新闻调查》开播二十年,追查事实,问责权力,众多优秀调查成为业界标杆。什么是真相?我们又该如何探寻真相?《新闻调查》制作背后有哪些趣闻和不易?深度君经授权转载《新闻调查》节目第四任制作人张洁在南京大学的演讲,为我们深度解析那些属于“真相”的故事。完整讲座实录,请查阅《名栏目进课堂》 | 张洁:探寻事实真相,带你回顾《新闻调查》这二十年》


主讲人介绍:

3.pic

张洁,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昆明,现定居北京。

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毕业,1993年加盟央视《东方时空》;1996年1月调入《新闻调查》栏目任编导;2000年11月起担任《新闻调查》副制片人;2003年3月起担任《新闻调查》制片人;2009年8月担任评论部副主任;2016年1月1日正式从央视离职。

目前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明经纪录片工作室主任、客座教授。

“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时真相被权力遮蔽,有时真相被利益遮蔽,有时真相被道德观念和道德遮蔽,有时真相被集体无意识遮蔽,有时真相被狭窄的生活圈子、知识和技术遮蔽······而在真相被遮蔽的地方,都应该有《新闻调查》。”

——庄永志(原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新闻调查》策划、《焦点访谈》主编,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影响

“探寻事实真相”——《新闻调查》用这句口号影响了中国电视新闻20年,《新闻调查》也为这句口号坚守了20年,而这是新闻业的黄金20年。

1993年,《东方时空》横空出世,它革新了中国电视新闻的传统理念,放下了媒体的架子,贴近观众,敢于说事实、讲真话。这种新颖的节目制作模式大大启发了《新闻调查》后来的节目理念:平等对待新闻里的人。“平视社会,对成功人士不仰望,对普通民众不俯视。”张洁说,这种平视每个人的理念,就是社会精神价值的重建,也是媒体价值伦理的革命。

庄永志介绍《新闻调查》时,说它是一个“用媒体新闻节目小生态去影响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存在。”

2

张洁在南京大学讲座现场

张洁则说《新闻调查》是《焦点访谈》的深化。“《焦点访谈》会直接指涉到一个人、一件事,而《新闻调查》则是由一件事生发出更深层次、更广泛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一定会有解决办法的。”这种寻求问题的过程,就是探寻事实真相的过程,而这与《新闻调查》的最初理念——做调查性、故事性、新闻性兼具的新闻调查节目相一致。

多元的实践和探索

1998—1999年底,主题性调查的理念还未确定,《新闻调查》做过许多不同性质的探索。例如以《眼球丢失的背后》为代表的事件性调查、以抗洪为主题的主题性调查、以《安全套该不该进校园》为代表的话题性调查、以《恢复高考二十年》为代表的历史性调查和以《大官村里选村官》为代表的记录性调查等。“99年底时,一位老师告诉我,《新闻调查》的形象识别不清晰。”张洁说在这之前,他们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

后来1999年《新闻调查》出现了一次很大的“地震”:原制片人夏俊辞职创业,栏目组陷入混乱。也是在这次变动中,《新闻调查》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口号和理念——探寻事实真相。张洁讲到:“这看似一个栏目目标的话语,是一群媒体人在世纪末对中国的奉献式承诺。”

header

正如张洁所说,探寻真相是一种姿态,努力地探索而不确保能做到,这符合中国媒体的定位。

口号的践行:对真相的探寻

《范李之死》是《新闻调查》第一期揭露司法刑讯逼供导致死亡的节目,在此之前监督司法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在“517”论坛上,制片人赛纳以“新闻调查的内容和样式”为主题发言,他第一次对新闻调查的终极性产品进行了有代表性的概括:我们报道的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调查过程,它记录和展示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和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一步地去获取真相,而不是单纯地报道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这就是新闻调查

在结尾时,赛纳说,我们对真相的渴望如同对谎言的痛恨般强烈,但是我们坚信谎言终将散尽,只有真相永存。

truth

“媒体的进步是中国政治进步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学会开创,寻求这个社会的承受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秉承公心,秉承媒体的自觉,慎用媒体的权利。媒体滥用权利的事例比比皆是,甚至有新闻敲诈勒索等,个人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公信力下降,所以我们对于媒体的权利一定要慎用。”张洁老师动情而理性地向我们表达了一个新闻人对真相的不懈追求。

不要把人物脸谱化、角色化

对于记者应当恪尽的职责,张洁结合他从业经验给出了回答。

首先必须建立事实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也就意味着在分析中国社会的复杂问题时要规避道德先入为主,避免因为同情弱者一味地放大弱者有理。新闻工作者想要得到均衡的信息,就要平等对待事件所涉及的各方人物,特别是重要的当事双方。只有采访到核心人物,才能给予报道更坚实的基础。

其次,不能片面地对待采访得来的材料,不能只注重一方的观点,要基于事实的基础均衡报道。“新闻这个行业能够激发你的公共情怀、责任感和专业标准意识,做新闻的人一定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善而社会没有改善,而是希望社会有所改善,哪怕自己不改善。” 新闻专业主义讲的是冷静平衡客观的表达,但是不代表要让人文关怀完全消失。

很重要的一点是新闻工作者不能简单地把社会分成黑白两面,要认可社会的复杂性,认可人的多面性,才能利用报道的平台尽量促进社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记者在报道了大量有关善恶的新闻之后就容易把人脸谱化,也容易把官员妖魔化,实际上中国社会走到今天一定是各个行业共同推进的结果,不能给特定的人群套上特定的角色。

多元的时代:“谁都不能一手遮天”

“一个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定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一副面孔,新闻工作的确需要更多的韧性,更多的技巧,更多的成熟和更多的定力,同时还有更多的叙事手段。”媒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国社会现在能够做到媒体监督,却还没有达到舆论监督的层次,真正能够走向舆论监督的时代一定是有人民大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社会与今天相比一定拥有更多更强大的进步动力。

Brain-thinking-Photo-03-Vector-27487

张洁眼中《新闻调查》的努力,是出于中国社会的期待,是节目组面对市场压力的选择,更是新闻人对自身职业的一种定位。

张洁说:“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无论是哪些人在做,哪怕达不到辉煌时期一年推出二十多期的高质量节目,哪怕只有两三期,我们一定要坚持根本:做有价值的调查节目。

我们未完成的使命很多,我们想监督滥用的公权,我们想用理性来呼唤民众不要过于情绪化等等。但值得骄傲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出现什么形式的公权力滥用,总会有特别有勇气的人写出明智的文章、说出我们的心里话,这就是我们社会的进步。

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权利时代、多元价值时代、多元主张时代,没有人再能一手遮天,也没有人再能挑衅常识,大众对公权力的恐惧大大减少,这就是成就。

原文来自南大未来编辑部——新记者(NJUXJZ)
文稿/李欣莹,黄玉交,李昕,周倩嘉 徐晓玥
责编/张秉莲,李竟
深度网编辑/周炜乐

转载


阅读更多

深度报道方法

报道新冠疫情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我们采访了全球13位知名记者

在这场迅速蔓延的疫情中,调查记者应该从哪里入手?哪些工具和技术能够大大助力你的报道?全球深度报道网(GIJN)对话了全球13位知名记者——其中包括了调查虚假信息、供应链和开源工具等领域的专家,听听看他们都有哪些建议。

深度报道方法

法国调查媒体 Mediapart 如何报道性侵案件?

性暴力报道曾在很长时间里得不到重视,常被人们与花边新闻混为一谈,无法成为特定的新闻报道领域,记者们也普遍缺乏相关领域的报道经验。但成立于 2008 年的法国调查媒体 Mediapart 在这十多年中,通过多篇专业、扎实且富有人文关怀的调查报道,让性暴力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议题。全球深度报道网法语编辑 Marthe Rubió 专访了 Mediapart 的资深记者 Lénaïg Bredoux 和 Marine Turchi,与她们一起讨论了媒体应该如何报道性侵案件。

深度报道方法

如何写一篇引人入胜的调查报道?

许多伟大的调查报道都被写成难以消化的文章。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故事既无聊又让人看不懂。所以,它们常常遗憾地躺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力,也就是说,记者们几个月的辛苦调查工作,完全变成了炮灰。

深度报道技巧 深度报道方法

调查报道:一切技巧,不过是有想象力的笨功夫

“调查报道之所以广受尊崇,勇气是一部分,对专业主义的恪守和遵循则更为宝贵。”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叶伟民以他本人一次暗访经历为例,分享调查伦理、调查规划及采访突破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