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刘万永:优质调查报道需工匠式雕磨

做好调查报道的关键品质是什么?中国青年报深度调查部主任刘万永的答案是:需要像工匠般持之以恒、精雕细琢,把工作做到极致。除了扎扎实实的调查,没有捷径可走。如何在报道中炼就“工匠精神”?有哪些报道经验值得借鉴?请看深度君经授权转载的《青年记者》(6月上)的文章,原题为:《刘万永:用工匠精神做优质报道》

本文首发于青年记者(微信号:qnjzbj),作者为刘万永(中国青年报深度调查部主任);杜珂(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本科生);刘美辰(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哪个行业和记者最接近?不是普利策所说的“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也不是“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的孤胆豪侠。手艺人、匠人或许最接近。他们都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作品赋予极具个人风格的特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后,“工匠精神”渐成热词。

3什么是工匠精神?笔者以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工作;二是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应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坚守,一份责任。简而言之,即对工作的忠诚专一,由此把工作做到极致。

用工匠精神做好深度报道

如果说,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至今还在受众、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和口碑,笔者以为,影响因素固然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和采编队伍所秉持的工匠精神分不开。

深度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特稿,二是调查性报道。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前者以《冰点》周刊为代表,后者以“特别报道”版为代表。

特稿方面,近年来,中国青年报持续不断地推出好作品,如《回家》《永不抵达的列车》,以及最近引起广泛转发的《牺牲》《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调查性报道是中国青年报的传统优势,已经开办超过十年的“特别报道”版承载了几乎所有调查性报道。近年来推出了众多影响广泛的报道,如《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中越非法象牙贸易调查》,以及《千万元财产开庭前被过户给办案单位或个人》

“特别报道”版开办10年刊登的报道中,有6篇(组)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有4篇(组)为调查性报道。2009年6月创办的调查性报道栏目《今日出击》被评为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1

《湖南省江永县:一些领导子女“绕道”进行政事业单位》报道截图 图片来源:中青在线

据不完全统计,“特别报道”版开办10年来,先后有四五十名厅级及以下官员在该版独家报道后受到查处。比如2013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独家刊发报道《湖南省江永县:一些领导子女“绕道”进行政事业单位》,反映当地部分县领导亲属违规办理或伪造人事档案,未经招考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怪事。两天后,7名违规调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县领导亲属被清退。2014年3月,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通报处理结果:15名失职渎职人员被追责,另有7名厅处级领导干部受处分。

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处理,只是报道成果的一部分。对媒体人来说,更大的期望是通过个案报道促进制度建设,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2006年6月至8月,特别报道部推出了一组独家的高考加分系列报道,历时两个月,分6期共刊发20余篇稿件,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将报道不断向深处推进。2010年7月推出《高考加分乱象透视》。此后,又不断聚焦高考加分。

持续的报道有了回响。教育部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将被取消,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教育部还要求,各省市不得擅自扩大全国性加分项目使用范围。此外,有关部门要对加分资格进行复核复测。

2009年5月5日,中国青年报独家报道了《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披露了湖南籍学生罗彩霞被高中同班同学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

当年6月3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核实普通高等学校重名重身份证号在校生学籍的通知》,并将同姓名同身份证号在校本专科学生数据通过“平台”公布,要求各高校认真核查疑似冒名顶替的在校生。同时,为防止“罗彩霞事件”重演,一些高校要求在录取通知书上加印新生的照片。教育部也推出了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的新规定。

……

“在海运仓2号这块业界高地,我很少听到编辑、记者把理想主义挂在嘴边,看到更多的,是敬业、专业与追求影响力的职业态度。有些话不必多说,早已内化成自然。”这是一名实习生实习结束后对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的评价。

 

用工匠精神升化平淡工作

一是专业、敬业,奉献精品

特稿的写作,需要记者深厚的采访功力和写作技巧。有人问《冰点》周刊主编从玉华,你是怎么采访到那么多细节的?她的回答是,采访总伴随着一次次的被拒绝,没关系,拒绝了再去,再拒绝再去,直到你变成采访对象家的冰箱,采访才真正开始……

挖掘真相,更是需要记者具备专业的技能。在这方面,几乎每一个调查记者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

但是,和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敬业的精神。聪明人下笨功夫,是很多人取得成功的诀窍。采写深度调查的稿件,固然有时候可以凭借经验少走弯路,但除了扎扎实实的调查,没有捷径可走。

2013年9月18日,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票成败 张曙光增选院士过程还原》《张曙光的学术包装术》等,独家披露了铁道部原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花2300万元贿选中科院院士的始末。这组系列报道共6期13篇约4万字,最终获中国青年报年度报道奖。

2

《一票成败 张曙光增选院士过程还原》报道截图 图片来源:中青在线

事实上,这个报道最初只有一个模糊的信息:2013年9月中旬,张曙光在庭审中承认花2300万元用于贿选中科院院士。这引起了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的关注。然而,采访检察院,公诉机关的回复是,2300万元是否用于贿选院士,以及2300万元的去向,不在办案的调查范围之内。

记者没有放弃,随后把重点放在了中科院科学技术部,因为张曙光若想当选,需要这个学部的院士投票。

几经努力,记者找到了科学技术部院士的名单,足足100多人。记者和实习生分工,挨个给这些院士打电话,一次次被拒绝,一次次被告知“不知情”,但记者始终没有放弃,终于找到了几位愿意接受采访的院士,得到了张曙光评选院士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调查中,记者发现张曙光涉嫌学术造假——西南某高校的教授带队攒了一本书,充作张曙光的专著。记者电话联系上该教授,谈到该书,教授突然表示耳朵不好听不清记者在说什么。记者决定登门采访,却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只能根据各种信息推测出他应该住在该校峨眉校区的湖边别墅区……经过艰苦的寻找、取证,记者终于采访到了核心事实。

 

二是精心、静心,打造精品

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的勃兴,在众声喧哗中,媒体人迎来了“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心浮动,导致差错频出,甚至一些大的新闻机构也不能幸免。

记者沉下心去做稿子,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记者自身的定力。

2014年6月6日,中纪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俞贵麟在接受监察部网站在线访谈时披露,国务院扶贫办有一名“假党员、假干部、假学历”的“三假”处级职工被查处。

根据这一线索,中国青年报记者立即展开调查,却发现另一名涉嫌“三假”的更高级别的干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魏崇金。

2014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国务院扶贫办“三假”干部被调查(副)魏铁匠的升官路线图(主)》。2014年8月29日,刊发《“三假干部”魏崇金的厅官变身术》。

5为了核实相关情况,两名记者在北京广泛接触、采访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魏崇金的相关人员。还跑到魏崇金的老家江西瑞昌苏家墩,找到村干部、魏崇金的邻居等人,证实了魏崇金初中没有毕业,以打铁为生等情况。

为了采写“三假干部”稿,两名记者出差一周,在北京又跑了四五天,等于这半个月只写了一篇稿子,稿费两个人分,实在是不多。记者卢义杰说:“如果换在北京做题,肯定不止出一篇报道。但是我俩还是觉得,虽然时间花得多,但更有成就感,因为这个选题是相对足够重要的,并且是具有社会意义的。”
记者这份工作,本质上应该是寂寞的。不能从内心摈弃各种诱惑,混圈子、赶场子,怎能写出好稿子?

三是学习、创新,不断超越

日本有一部漫画《浪客剑心》,主人公是一个剑客,最后倒在机关枪下。临死前他感叹:“在枪与炮的时代,剑在战场上失去了威力,剑客也只能接受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岁月有更替,产品有迭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中建五局装饰公司的生产经理翟筛红是“全国木工状元”,他的拿手绝技是传统木工活,对着一块木料,老翟一刨子推下去,刨花厚薄均匀,卷曲起来如同一件艺术品,可以直接用于贴皮。

老翟从16岁开始从学徒做起,一直跟木头打交道。可现在的木工,用的是气钉枪、电锯、切割机,榔头、锯子、刨子等传统工具逐渐被抛弃。

4

工作中的翟筛红

如今,老翟背工具包的情况少了,更多时候,老翟带的是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根据设计图纸比照现场施工情况,查找施工中存在的细小问题。

正如老翟所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施工方式,但追求高品质的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只要不断提高和创新,就有生存的空间。”

深度报道面临同样的问题。

一方面,新闻竞争激烈,深度报道操作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受众从移动端获取信息,深度报道的刚需降低。另一方面,深度报道的题材老套(集中在官员腐败、官商勾结)、呈现方式陈旧。以致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深度报道反而率先成了“气候变化”下的“生态难民”。

用工匠精神探索深度报道

(一)在题材上,有意识地拓宽选题范围

任何一家媒体的深度报道,都不可能将热点事件一网打尽,必须有所选择、形成特色。中国青年报的受众是青年,青年关心的就应该是报纸关注的。因此,要从“维护青年权益,突出青年特色”上下功夫。高考加分、公务员考试的公正公平等涉及教育、就业、公正公平的题材理所应当地成为报纸报道的内容。同时,我们也着力拓宽选题范围。

比如,2015年,中国青年报派出多路记者分豫、冀、湘、鄂、皖、甘、桂等省区贫困农村,并会同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专家,历时半年,对中国农村剩男问题进行了全景调查,推出了一组深度报道,预警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再如,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青年报瞄准社会热点,推出了《“国资担保”的P2P平台“投融无忧”为何垮台》

(二)在呈现方式上,尝试“脱纸化”

过去,报道是在版面上呈现的,所以篇幅、图文配置必然要受版面的约束,可以长的难以长,应该短的难以短。从阅读需求看,长篇报道有市场,但读者通常会更喜欢短的报道。在版面字数难以改变的前提下,我们尝试深加工:稿件做成两个版本,一个版本给报纸按版面要求编辑;另一个版本提供给中国青年报的官方微信,篇幅控制在3000字左右,多配图表。当然,这个版本不是简单的篇幅变短,有可能改变文章的标题、结构等,力求简明、通俗、易懂,让读者从“阅读”转向“悦读”。

6

技术的进步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新闻业。不必“茫然慨既往”,无需“默坐慎将来”,用工匠精神生产优质报道,应当是每一个新闻生产者的责任和追求。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6月上】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 侧记:残缺的数据,模糊的面孔,天秤倾斜的判决——从女性杀戮报道说起

如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报道?在影响力如此受限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和看待“impact”?在报道杀戮女性的分享中,独立记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记录,若没有留下,真的会丢,若还有一些力气,就一起守住每一个留下记录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