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报道亚洲 | 解读亚洲独立网媒的商业模式

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聚集了来自全球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媒体人,其中不少是独立媒体。对于它们来说,前行每一步都不容易,如何可以生存下来,并做出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深度君现场采访了来自马来西亚、韩国和印度的独立网络媒体创始人,请他们介绍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


malaysiakini

《当今大马》(Malaysiakini):历久弥新的网络媒体始祖

马来西亚唯一的独立网络新闻媒体《当今大马》成立于1999年11月。到2016年,它已从起初四人成长为如今80多人的团队。作为最早一批的网媒,《当今大马》并没有像很多新闻网站那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是不断调整商业模式,求变求新。《当今大马》联合创始人、主编颜重庆(Steven Gan) 说,“《当今大马》正处在第三个商业模式阶段,相信未来还会调整进化。”

《当今大马》经历过三个商模式:

1.靠广告盈收

90年代末、2000年初,马来西亚兴起一股投资网站的热潮,很多基金看好网络公司的发展前景,大批资金陆续涌入。两三年后,投资者发觉网络投资是个无底洞,投入太多,却并不能持续创收,于是纷纷撤资。就这样,马来西亚的网络公司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大部分网站因为资金断流而倒下。《当今大马》正诞生于那个“网络泡沫”阶段,不过,它在顽强挣扎后终于坚持了下来。

2.靠订阅收费

没有了广告商,《当今大马》破釜沉舟,转投从未尝试过的网络订阅模式,进入了一段艰难摸索的时期。

当时,机缘巧合遇到了感兴趣的投资者,最终向《当今大马》投入50万美元,获得29%股份。有了这根救命稻草,《当今大马》得以发展订阅模式。

但网络付费订阅那时还是一种很新的模式,马来西亚本地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国外的“收费墙”技术又太贵,《当今大马》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开发了订阅系统,并设置了50美元一年的订阅费。

大概花了四、五年时间,起初赔钱的《当今大马》逐渐实现收支平衡。

3.一半订阅+一半广告

2008大选年是《当今大马》的重要转折点。在那次大选中,马来西亚反对党取得独立以来历史上最多的国会议席,形成了对执政党的压制力量。舆论认为,反对党的这次胜利,得益于包括《当今大马》在内的众多网媒在选举期间对其政纲和言论的报道。传统媒体以往只为执政党背书的“单口相声”模式由此被终结,网络媒体的力量重新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广告商也找了上门。他们发现,来自城市、消费能力较高的消费者(也是《当今大马》的主要读者群),更趋向于网络阅读而非通过传统媒体接收新闻信息,因此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广告能带来更大回报。

brandedads

《当今大马》制作的品牌广告

然而互联网广告收入始终无法与传统广告收入相比。为了削减开支,《当今大马》自己成立了广告部门,越过广告中介,直接与广告商接洽,并打造和投放故事性更强的原生广告、品牌广告,以取代过去效果一般的横幅广告。与此同时,《当今大马》注重保持内容的独立性,将市场交由Gan的合伙人Premesh Chandran负责。Gan表示,《当今大马》的采编和市场可以做到完全分开,互不干涉,过去16年,合伙人从来没有因为内容冲突找过他,总是自己解决。

有了广告收入的补贴,《当今大马》下调了“收费墙”的门槛,希望以此吸引新订阅者,提升网站流量,进一步做大影响力。现在《当今大马》网站上30%至50%的内容都是免费的。

“屡败屡战”

kinitv老一代网媒的身份并没有阻碍《当今大马》在内容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网站每年的预算都在200万美金左右,这也是网站的盈利目标。每年若有盈余,便会尝试开拓新项目。《当今大马》曾尝试做收费的马来西亚版经济学人智库(EIU);试水可根据用户所在地理位置显示相关新闻的互动型App;开拓财经新闻项目Kinibiz;建立视频网站KiniTV……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如今,前三个项目均因缺乏市场需求而终止,只有KiniTV仍在运营,创建三年来在YouTube频道上积累了将近33万订阅者,视频观看3.2亿多次。


newstapa

Newstapa:成于众筹,忠于民意

Newstapa又名韩国调查报道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韩国首个非盈利调查报道机构,靠众筹打出独立报道的一片天地。这个小团队做出了不少轰动全国的独家调查报道,包括韩国情报院在社交媒体散布反对党谣言、三星会长性丑闻事件等。

Newstapa以众筹方式起家并维持至今。联合创始人、主编Yongjin Kim (金勇植)介绍,Newstapa现有四万名稳定的个人会员,平均每人每月捐款15美元。

会员通过填写网上表格,自己选择每月捐款数额以及每月扣款时间。如果不想继续支持,随时可以停止。不过金勇植说,Newstapa会员的忠诚度很高,“我们成立之初2012年底、2013年初时,大概有20,000人加入会员,有85%都留了下来。”

Newstapa会向会员们提供一些福利,包括邀请他们提前观看尚未发布的每周节目点映。播放之后,做报道的记者还会和会员互动。“我们的会员很喜欢这个。”金勇植说。另外,会员还可以参观Newstapa的编辑室。

Newstapa的调查报道分为两种:短期的周节目和长期报道项目。

每周调查报道长约20-30分钟,通常只围绕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件。每周节目一般要花六至八周时间制作,有六个组轮流做节目,覆盖政治、经济、健康、教育等主题。

newstapa

三星会长涉性丑闻视频截图

长期报道计划则每年两三个。“长期报道最重要的元素是独家线索。譬如有政府、机构内部人士提供的资料文件。”金勇植说,“我们需要很实在的证据,才会决定进行长期的调查。如果有一半的可能性,我们会做初步调查,核实资料的真实性。”

以三星会长性丑闻事件为例,金勇植介绍,一开始记者从匿名信源处获得了7小时的视频。为了确认真实性,记者花了大概三个月核实。包括使用视频分析,看是否被修改,以及用真人声音和视频中的声音进行比对等。正是这样的专业、深入、严谨的调查态度,为Newstapa留下了那些忠诚的支持者。

这个初创时只有八个人的团队,现拥有36名全职记者,其中两人负责新媒体运营。这些记者中三分之一是刚入门的年轻记者,其余的则来自传统媒体,很多是资深调查记者。他们因不满主流媒体的自我审查,辞去更加高薪的原职而加入Newstapa。

未来,金勇植希望能在持续的基础上扩大Newstapa的规模,并构想开展一个公开信息项目,收集公开信息,搭建平台,开放予公众和媒体搜索。

目前,Newstapa通过包括本身网站、YouTube、podcast、naver.com(聚合新闻网站)等多平台发布内容,在社交媒体(推特、脸书和YouTube)上拥有60多万粉丝。

 

indiaspendIndiaSpend:用数据调查优化政府决策

IndiaSpend是印度首个数据新闻媒体,通过调查、分析公开数据,影响政府公共决策。成立五年有余,从单纯依靠不稳定的捐赠到通过报道打入印度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平台变现,创始人及现任主编Govindraj Ethiraj表示,最重要的经验是一定要做出好的内容,好的调查报道

对IndiaSpend来说,资金一直是最大的挑战。

初期,IndiaSpend仅仅依靠捐赠维持运营。Ethiraj从一开始便意识到,相较于传统类型的新闻媒体,以非盈利为开端、以提供公众服务为主的IndiaSpend不会拥有很大的读者群,因此靠广告盈利这条路行不通。而外界的捐赠资助因时而变,并不稳定。“不是很多人愿意资助调查报道。因为调查报道总是针对政府或企业机构的黑暗面,对资助者来说有造成利益冲突的风险。去年就有一名资助者停止了对我们的支持。”

IndiaSpend创立的契机是2011年印度的反腐败运动。当时,民众对政府管理、透明度和问责制度的不满与失望情绪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

Ethiraj观察到,民众的大多数不满,针对的都是一些非常基本的民生问题,如教育质量、医疗服务、环境、性别问题、社会基建等。然而,无论多么强烈的不满,也仅停留在情绪层面而已。

如何把情绪化为实际行动的驱动力?Ethiraj感觉,要达成这一步转化,缺乏的东西便是数据。“比如,如果民众对教育质量不满意,那么具体是对哪些方面不满意呢?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在哪里?是小学教育质量,还是教学标准?是老师素质,还是他们的能力?”Ethiraj解释说,“数据能使这些问题更具体。如果能把民众情绪与数据相结合,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所以IndiaSpend创立的起点是为了提高公共话语的质量。breathe

IndiaSpend最受瞩目的一个项目——“呼吸”(Breathe),就是通过在网站上提供实时监测数据,提高公众对空气质量的了解及环境意识。(在这里可以回顾深度网对该项目的介绍。)

两年前,IndiaSpend从主要报道或发布数据转变为更全面的、结合实地调查的深度报道。十几个人的小团队中,四到五人来自公共政策背景,更多地负责核查数据,做数据分析,另外五人则是新闻传媒背景,主攻调查与报道。

这一次转变,造就了现今的模式:IndiaSpend的报道成为印度国内许多主流媒体的“香饽饽”,通过向其他新闻机构提供内容(包括数据和深度报道),indiaspendataIndiaSpend获得了更稳定的收益。“现在的模式更像B2B(企业间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交易),顾客是发行商。”Ethiraj说,“(我们)相当于一个‘小得多’的路透社,只不过我们做的是数据内容。”

IndiaSpend研究的数据包括健康医疗、卫生条件、人口状况、环境问题、国内消费等范畴,均来自政府公开信息平台。Ethiraj表示,近年来在印度,数据的收集、呈现、能被公共获取的渠道、再次利用的可行性等各方面都在不断提高。“虽然有些数据仍然无法取得,但现有的数据已足够挖掘。”Ethiraj对印度数据新闻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编辑/Ivan Zhai

 


回顾三家媒体的初创历程:《报道亚洲 | 连社区、挖数据、做深度:亚洲独立网媒分享发展之道》

更多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报道:

《报道亚洲 | 为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发声 勇气之外记者还需哪些技巧》

《报道亚洲 | 如何打造深度调查的数据团队》

《报道亚洲 | 卧底调查是与非:亚洲独立媒体的暗访案例与经验分享》

《报道亚洲 | 前“聚焦”小组编辑演讲:调查报道是我们无法放弃的必需品》

《报道亚洲 | 勇气与安全——女性记者调查经验谈》

《报道亚洲 | 善用国际资源平台 做更专业的环境报道》

《报道亚洲 | “跟着钱走”:跨境商业调查从这份清单开始》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 侧记:残缺的数据,模糊的面孔,天秤倾斜的判决——从女性杀戮报道说起

如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报道?在影响力如此受限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和看待“impact”?在报道杀戮女性的分享中,独立记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记录,若没有留下,真的会丢,若还有一些力气,就一起守住每一个留下记录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