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参会感想:从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看数据的力量

panel听众

在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次深度报道大会更是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大会汇集了许多前沿的数据分析思维、技术和工具,为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们提供了新的调查视角和途径。

从大会宣传手册上浏览会议日程,为期整整四天的深度报道大会,为来自世界范围的深度调查记者们备足了干货——100多场分会、工作坊等,内容异常丰富,与会人员不得不煞费心思甚至抱有遗憾地在同时进行的十几场会议中抉择其一。

细数日程会发现,其中超过半数、将近60多场都是与数据新闻有关的案例或实践分享。数据不可小觑,它们能提供远超乎想象的精彩故事。在分会场我们惊奇地发现,几乎每一场数据可视化分享会上都“人满为患”。这次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深度调查记者,都在探索新的手段挖掘信息、呈现报道。

习惯于传统文字报道的记者对数据可视化的工具和方法都了解甚少,这些工作坊无疑充满了吸引力,几位来自国内的媒体同行也对这些分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能是由于国内诸多传统新闻机构的新媒体之路依旧磕磕绊绊,所以大家对国外同行的尝试都抱着好奇的心态,本人更是连选了几场数据可视化的分享会。

数据新闻有时候比文字更有力量和说服力,因此使用数据、采用可视化形式呈现新闻,早已成为很多国际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时的普遍做法。

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例子,是英国《卫报》用图表证明骚乱事件与贫困的相关性。2011年8月,一名黑人穆斯林男子乘出租车在伦敦街头遭到警方拦截,双方发生枪战,该男子当场死亡。事后,几百人聚集在伦敦市警察局外抗议,并引发骚乱。一些媒体评论指出,事件与贫富差距有关,但英国首相卡梅伦接受采访时则否认了类似的观点。

UK riots

对于各执一词的看法,英国《卫报》的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卫报》的采编人员利用谷歌融合图表,用黄色点在伦敦地图上标记出骚乱分子的居住地信息,灰色点标记实际发生骚乱的地点,红色表示贫困地区。网民可以从这张伦敦地图上观察每个被标记的骚乱点的人流从哪里来,到哪儿去,从而清楚地看到贫苦与骚乱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

在这次大会上,也不乏通过数据分析做调查新闻的案例。大会首日,来自数据新闻机构Journalism++的Anne-Lise Bouyer分享了如何收集整理公开数据,得出逃亡欧洲的难民死亡以及费用情况。调查发现,2000年至今,约有三万难民及移民葬身怒海。欧洲为防御难民入境所筑起的壁垒,每年花费近10亿欧元,其中包括遣返、各国协作、甚至是研发费用。而可悲的是,记者们发现,每年难民偷渡花费总计刚好也是10亿欧元左右。

移民档案

路透记者分享了追踪与普京关系密切的富商如何在政府合同中获得巨额利润的故事。记者通过分析数据、找到信源、查找股东,发现大量资金都支付给了隐藏在复杂公司结构中的中间商。

数据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今日美国》的Jodi Upton和记者们分享了许多例子。她介绍说,数据的呈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图表生成过程,到底想通过数据去讲怎样的一个故事,如何讲这个故事,通过什么形式,同样重要。

Upton举例指,她们曾做过一个项目,关注美国某地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率。最后,她们根据这些数据制作出一段音乐,通过音调的高低,使不同声音的强度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地震的频繁与强度。

其实,中国国内许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也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但只是作为文字报道的简单补充、说明,对通过数据讲故事的方式等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对数据的处理也未起到让读者过目难忘的效果。

不仅如此,国内媒体的很多数据新闻也局限于某些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而国外诸多媒体在此基础上,还一直尝试提供很多非新闻性的个性化信息。

《今日美国》的Upton提到一个例子:一张美国地图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点。这张数据地图显示的信息是美国高中学生谈恋爱的可能性,以及展示美国人结婚对象是高中同学的几率分布。原来数据新闻可以如此有趣、有个性。

数据新闻可以讲述如此多的故事,但如何抓取数据并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核实,最后加工成完整的新闻故事,并非易事。

但是民间调查网站Bellingcat做到了。在大会上,网站创办人英国博主艾洛特·希金斯分享了对马航MH17航班事件被击落的数据分析过程。

今年5月31日,Bellingcat公布了这一分析,并且由美国著名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归纳整理成报告并出版发行。Bellingcat通过民间调查记者群体,调查和报道世界范围的诸多事件,每一篇调查报告都基于完全公开的资料。

这是一项复杂且极其细致的工作。在寻找MH17航班事件真相的过程中,Bellingcat充分利用了谷歌街景和社交媒体帖子,从俄罗斯、乌克兰网民发布到社交网站上的视频图像等,寻找到有标识性特征的车辆,并通过地理定位图像以及派遣调查员到达事件现场调查等,最后指出这些车辆就是俄方驻军乌克兰城市如卢甘斯克(Luhansk)和顿涅茨克(Donetsk)的证据。

MH17 2

希金斯说,网络信息资源的可得性意味着民间调查员们—例如记者或者网民,都能”在政府发声之际,挑战官方话语”。

由此可见,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就藏在我们经常浏览的社交网站上,有待发掘。

对于调查记者来说,如何发现已经存在但并不为人所知的数据和事实,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为何800多名全球媒体人会齐聚挪威利勒哈默,深入交流以开拓新的视野,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推动深度报道的不断发展。

正如希金斯所说,公开数据”仍然是一片崭新的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信息和潜在资源。”

作者是媒体人
编辑:Ivan Zhai、周炜乐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 侧记:残缺的数据,模糊的面孔,天秤倾斜的判决——从女性杀戮报道说起

如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报道?在影响力如此受限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和看待“impact”?在报道杀戮女性的分享中,独立记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记录,若没有留下,真的会丢,若还有一些力气,就一起守住每一个留下记录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