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巧设计,妙角度:2015奇思可视化精选

featured img有了炫目的可视化效果,新闻故事的创意和设计仍是提升传播效率和保障阅读体验的关键。过去一年,全球有不少数据可视化作品选题新颖,制作互动游戏、跟踪政客、用视频音效探索历史,还有让你操纵僵尸横行美国,在线体验科幻大片的互动地图。

想知道这些奇思妙想的模样?它们是如何成型的?深度君精选广受好评的妙趣可视化,为你揭开探索之旅。


1. 调查报道化身互动游戏: 《偷渔》和“政客纸牌”

首个将调查报道以游戏化方式呈现的交互作品《偷渔》‭(‬Pirate Fishing‭)‬在去年发布时为半岛电视台网站带来了80%的新增用户,并获得多项大奖。在去年的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半岛资深记者Juliana Ruhfus分享了这个项目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款交互式新闻游戏,《偷渔》‬讲述了记者在西非国家调查非法捕鱼的故事。

1

《偷渔》‭(‬pirate‭ ‬fishing‭) 的界面

三年前,Ruhfus 报道了在西非塞拉利昂发生的涉及几百亿美金的非法捕鱼事件,并找到了韩国的捕鱼船。她在两周内完成调查,并获得了一手资料:非法捕鱼船的视频、船员的照片以及地理位置等。

Ruhfus表示,之后将这个调查报道与游戏元素结合,主要有三点目标:向人们展示报道的幕后故事及该调查是如何展开的;吸引年轻观众;让用户体验从事真正新闻调查的感觉。

如何将虚拟的游戏与真实的新闻结合是个难点,特别是在二者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上。对Ruhfus而言,她在设计故事阶段最挣扎的就是如何设置故事结构。毕竟游戏最大的趣味之一是让玩家享有选择的自由;而作为已经完结的新闻调查,则需要按照开始、过程和结束三段的叙事方式引出一个已定的结局。

《偷渔》的故事以一封任务邮件开始。点击“接受”,便进入调查的第一部分:以初级研究员的身份展开调查,与当地渔业部门的官员合作,并和其它记者配合。‭ ‬随着收集到更多非法渔船的线索和资料,用户会晋升为资深记者,并获得勋章奖励。

FireShot Capture 159 - Pirate Fishing - http___interactive.aljazeera.com_aje_2014_piratefishingdoc_

这个互动新闻的技术是由总部在意大利的制作公司完成。公司创始人‭ ‬Ivan‭ ‬Giordano和Ruhfus在四年前的一次会议上认识,当时Ruhfus就萌发了制作互动新闻的想法。

《偷渔》的内测版反馈并不好。Ruhfus让伦敦城市大学900多名学生体验,很多人觉得太复杂,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东西。之后再经过多次改进,特别是技术上的简化,才有了目前的版本。“现在的版本视频还是太长,影响用户体验,”Giordano说。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听到的鸟叫声、海浪声都是由塞拉利昂当地的音乐公司制作的。半岛电视台还与该公司合作,举办歌曲创作大赛,征集当地渔民和街头年轻人的作品,获奖歌曲的视频会在故事结尾时播出。

Ruhfus特别强调这个作品并不是游戏,而是带有游戏元素的互动新闻‭ ‬。“游戏是一个几十亿资金的产业,”她表示。

想看游戏是怎么玩的?请看作品链接:http://interactive.aljazeera.com/aje/2014/piratefishingdoc/

和《偷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巴西调查报道媒体Pública制作的“政客纸牌”。

3这个游戏叫做“Truco”,脱胎自南美洲的卡牌游戏。记者们在画有政客卡通头像的卡片上标注相应政客提出的问题、声明或是提议,然后通过社交媒体(如脸书、推特)呈现给读者,引起他们的讨论。

“我们想以此挑战那些政客,”Pública联席主席Natalia Viana说,“这种吸引读者的社交媒体策略很成功,已经有很多讨论和分享,甚至引发了一些严肃的政治辩论。”

下一步,他们打算把Truco用在国会议员身上——追踪他们讨论的议题,核实他们说过的话,并让他们回答民众的问题。

4

作品链接:http://apublica.org/truco/

2. 跟踪政客生活: “Sporet”(被追踪)

只听说过政府监听民众,没听说过政客反被“监听”?数据的威力到底能有多大?有丹麦记者突发奇想“偷窥”政客,还做成了好玩的可视化作品,并斩获大奖。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搜集数据又是怎么玩转可视化?深度君带来独家解读。

2013年,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揭发了美国政府对普通公民进行的大规模监听计划“棱镜”,让很多人心惊胆战:每个人的手机、邮件原来都受到了监控。不过美国国家安全局声称他们只监控元数据(metadata)信息,即对数据及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而非数据本身。

一个人身上有多少元数据信息?从元数据信息又可以了解到什么?这些数据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是否会有危险?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丹麦一家名叫“Berlingske”的日报别出心裁,以两名政客为“实验标本”,收集了他们的邮件、手机和银行卡等所有可获取的元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终以图表、地图、视频、图片以及其它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这个名为“Sporet”(被追踪)的多媒体新闻于2014年发布,由四名记者、一名互动设计师和一名程序员协作完成,最终获得了2015年全球编辑网络(GEN)颁发的数据新闻奖。

5

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让报道产生影响力,记者有意将“实验标本”锁定为公众人物。他们找到两名丹麦国会议员Sofie Carsten Nielsen和Jens Joel。对于记者来说,这两人是理想人选:一男一女,都是惯用互联网的较年轻一代。而在报道过程中,Sofie更晋升为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部长。

这两名议员了解项目之后,同意将大量个人的元数据交给媒体。除了从议员本人处获取资料,记者还从土地登记法院、电信公司、税务局、警察局等机构获取与二人相关的信息。

这些元数据包括电话数据(电话记录、短消息、网络记录)、手机备份信息(手机应用、苹果短讯iMessage、照片、记事本、Wifi上网记录)、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历史、银行和信用卡数据、社交媒体(脸书和推特)、旅行数据(飞机、火车和出租车)、网上购物、纳税和住房数据,甚至是警方记录。涉及两人的数据总量不小,共包括18000封邮件、31000条电话数据、2400条信用卡和银行数据、34000条地理位置数据和2800 条日历信息。

读者看到的最后效果是一个互动新闻专题:网页上自上而下显示着二人的家居照片,一些闪动的黄色圆点则代表了可提供他们信息的各类终端,如手机、电话、护照、银行卡、电脑甚至角落摆放的球鞋等。读者拖动照片,点开黄色圆点,就可以看到与物品相关的元数据解释。


通过分析Sofie的短讯,记者发现她保存了所有消息,从来没有删过。记者制作了一个与她联系最密切的20人名单,从中可以看到Sofie与哪些政治顾问和家庭成员联系最频繁。点击对话框就可以看到详细介绍。

以Sofie为例,基于一段时间内其手机和银行卡的元数据,记者拼凑出她在这段时间里的位置图:每次她用手机打电话或者发短讯,电信服务供应商就会追踪到她的位置;iPhone手机上的跑步和相机app会记录她所在的经纬度;而每当她使用Dankort消费(丹麦境内广泛使用的支付平台,大量取代现金)时,她的银行就会知道她在哪里。

7

记者们挑选了2013年夏天前后两周的元数据,制作了一款名为“紧跟Sofie脚步”的动画,点击日期,你就可以看到她当天在什么位置打了电话、给谁发短信、用手机拍了什么照片、在哪里跑步、去哪儿购物等等。

手机短信

通过分析Sofie的短讯,记者发现她保存了所有消息,从来没有删过。记者制作了一个与她联系最密切的20人名单,从中可以看到Sofie与哪些政治顾问和家庭成员联系最频繁。点击对话框就可以看到详细介绍。

8

社交媒体

脸书也记录着用户的一举一动:哪些好友被拒绝通过、没有公开的订阅新闻、甚至是点击过广告,都能在脸书的数据记录中找到。

9

无线网

除此之外,每次用手机连接无线网wifi,手机都会生成一个备份文件,显示位置信息。记者把Sofie在全球各地使用过的无线网信息用地图展现出来,可以看到大概位置、wifi名字、使用时间以及时长。地图显示,她在曼哈顿的咖啡店、酒店、酒吧等地方都连接过wifi,可谓一目了然。

10

跑步app

Sofie有慢跑的习惯。她常带手机在哥本哈根中部的湖边跑步。记者将app记录的信息做了地图,展示她的跑步习惯,包括跑步的精确位置、具体时间和时长。

11

同时,记者对社会民主党成员Jens Joe的元数据做了不同的可视化分析:

工作邮箱

记者获得了Jens从2011到2013年工作邮箱的邮件元数据。邮件内容无法看到,但可以看到邮件收发人、日期以及标题。记者提取了与Jens联系最频繁的政治人物,并按类划分,其中有市长、有同党派成员以及不同团体的人。

12

银行卡交易

从Jens一年的Dankort交易信息可以分析出他的消费习惯。记者将他的个人消费与丹麦普通市民做了对比,可以看到Jens用Dankort在餐厅消费最多,是普通人的五倍;他喜欢喝酒,是普通人的30倍;另外,他在打车和买衣服上面也比一般人花得多。

13

浏览网站

记者获得了从2013年10月8日到11月14日这段时间Jens工作电脑的浏览器数据,可以知道Jens平时常去的网站和关注的内容。他最关注的内容包括丹麦国会、社会民主党、政治新闻、飞机和火车的班次、优质的食物、摩托车,还有他自己。

14

作品链接:http://www.b.dk/sporet

相信看到这里不少小伙伴都会感叹:他们太幸运了!能拿到如此独家的材料!这项目的确可遇不可求,难得有文中两位政客把数据全盘托出。

而在此之前,项目组也曾遇挫,因为他们最初目标是获得斯诺登的监听数据。两年前,这家报社的两名记者在参加里约热内卢全球深度报道大会时曾拜访帮助斯诺登的《卫报》撰稿人Glenn Greenwald,希望拿到数据,但是被拒绝。不过他们没有气馁,并坚信这个元数据项目的潜力。最后,他们找到这两个政治人物,虽然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曲折,但最终顺利完成。这充分说明:数据可视化,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3. 全方位感官体验:芬兰药物史

历史、通识类题材的可视化怎么做,看看芬兰媒体Yle的四个药物专题《止咳药》、《大麻》、《迷幻剂(LSD)》、《安非他明》会大有收获。

动态小视频在这些作品里的运用非常成功。倾倒药水、模拟幻觉等场景在点开链接的时候立刻呈现在屏幕上,有身临其境之感。

15

网页更是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工具讲故事,配合信息图(Infographics)、早期药物绘本、文件截图等,给读者探索历史的感觉。

作品链接:《芬兰药物史:网页档案》
http://yle.fi/aihe/artikkeli/2015/08/14/huume-suomi-verkkodokumentit

4. 精致的极简主义:死刑倒计时

美国非盈利调查新闻机构The Marshall Project出品的数据新闻作品《死刑倒计时》画风简约,但有种让人头皮发麻的感觉,与主题倒是相衬。

图中人的阴影随鼠标移动而改变,强化了“死亡阴影”的气氛。

16

美国目前有19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已经废除死刑,而在其余31个保留死刑的州中,德克萨斯州的死刑数目在过去40年中最高。

作品将美国地图简化成元素周期表样式,用简称代表州名,用不同深浅的红色简明展示了各州执行死刑的历史长度。

17

在历史介绍板块,作者将“死刑犯的种族”和“死刑执行方式”两种度量死刑案例的维度统一到了文本中。精妙之处在于,只要点击文本中的“种族”字样,下文和图表会出现按种族分类的标签和柱状图。同理选择“方式”,文字和图表会自动改变。

这个作品中,你还能查看到最近几起死刑的日期、地点,甚至被执行人的案件介绍。在每个案件下,还有关于这个案件所在州的死刑历史介绍。

The Marshall Project的执行副主编Tom Meagher说,对是否需要死刑,他们不做道德判断,他们只是觉得这个争议话题需要更好、更全面的报道。

想知道整个作品的设计思路,请看:
https://www.tommeagher.com/pythonGIJC15/viztalk.html#/

5. 互动“僵尸”地图: “Zombie-town USA”

“僵尸”毁灭世界?这种科幻电影里才出现的场景似乎是无稽之谈,但康奈尔大学几个物理学和生物科技专业的学生还真把它当成了严肃的研究课题呢。他们不仅写论文论证了僵尸们只需四个月就能占领全美,而且还用GitHub做了一个互动地图网站”Zombie-town USA”,让你体验操纵僵尸毁灭美国的“快感”。看看下面的介绍你就明白啦。

19

虽看似荒谬,但这研究其实是建立在传染病传播的科学模型之上。不过根据学生们的解释,“僵尸感染”是种特殊的传染病,被感染的人并不像一般疾病那样能够痊愈,而是会变成僵尸。而僵尸也只能在被取出脑子之后才能被杀死。因此在展开计算之前,研究者们预设了一些前提:

  1. 首先,个体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地理位置,二是所处状态:人,僵尸,死僵尸;
  2. 其次,个体间的互动分为三种:僵尸咬人,人杀僵尸,僵尸行走(注意这里并没有考虑人的地理位置改变,只考虑了僵尸的,说明预设中人是不选择逃走的,这也符合传染病的设定);
  3. 最后,将这个模型应用于美国的3.08亿人口。

互动地图上还设置了三个可供使用者修改的参数:“杀-咬指数”代表人类和僵尸相遇时,人类能够取胜的比例,区间在0到3之间(数值越高代表人类获胜比例越大);“行走时间”代表僵尸行走一公里所需要的时长,在1到100之间;“步数”表示你希望僵尸行走的步数,在0-2000之间。

小编尝试了一下不同参数的情况,发现阻止人类灭亡的关键点还是在我们自身的战斗力:“杀-咬指数”一旦低于1,僵尸的传播就无法控制了!神奇吧?

作品链接:http://mattbierbaum.github.io/zombies-usa/

可视化的功能千变万化,掌握了以上搜集数据、制定标准的方法,不妨试着把你的奇思妙想做成可视化作品吧!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深度君分享的所有数据可视化资源。

春节将至,深度君也要回家过年啦,2月6日至10日期间停更,和大家在11日再会。感谢大家这一年对深度君的大力支持,我们会继续分享干货,支持公开资源分享:)

祝大家春节快乐,阖家幸福,新年步步高!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 侧记:残缺的数据,模糊的面孔,天秤倾斜的判决——从女性杀戮报道说起

如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报道?在影响力如此受限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和看待“impact”?在报道杀戮女性的分享中,独立记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记录,若没有留下,真的会丢,若还有一些力气,就一起守住每一个留下记录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