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每周数据新闻精选 | 全球难民流向何处

本周数据新闻精选将分享三个数据可视化项目,分别描绘了全球难民移动的真实情况,美国家庭普遍面临的收入不稳定状况,以及美国个税等级数量一百年来的变化。另外还会介绍2017版增加了数据新闻一章的美联社记者手册。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发达国家抱怨难民涌入太矫情

不少欧美国家的民众都在抱怨大量涌入的难民冲击了现有社会秩序,但这些国家果真在全球难民问题上“承担了过多义务”吗?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一个项目组最近绘制出世界难民移动地图,用数据可视化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实际上,世界上大约90%的难民都由发展中国家接收,却极少得到媒体关注。例如,美国在2015年安置了约6.9万别国难民,而人口规模只有美国九分之一的非洲国家乌干达则在同一年接收了超过10万难民。

该图用众多移动的点,展现了从2000年至今的全球难民流动路径:每17名逃离家园的难民用一个黄点来表示,而红点则表示相应数量抵达某个避难国的难民。截至2015年,叙利亚是最大的难民输出国,而包括南苏丹在内的非洲国家也仍有大批难民持续涌出。绝大多数难民前往的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邻国而非欧美。比如,数据图显示,2006年有大量斯里兰卡难民涌向印度,2007年哥伦比亚武装冲突恶化导致难民逃往附近的委内瑞拉等国。

该图数据全部来自联合国难民署,由一个名为 Explorables 的数据可视化项目发布。项目属於卡耐基梅隆大学的CREATE Lab,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加深公民对社会议题的认知。

美国《纽约时报》:有工作=稳定收入?

“零工经济”(Gig economy)近两年来成为国际热词,尽管专家仍就其确切定义争论不休,但大致意思是描述传统职场上“铁饭碗”逐渐被各种“临时工”代替的现象。人们担心这种趋势会令越来越多家庭陷进收入不稳定的境况,但《纽约时报》5月31日的一篇数据新闻报道则揭示:稳定的工作也未必能保证有稳定的收入。

报道根据摩根大通银行的数据绘制出图表,显示年收入越低的美国家庭,每月收入变化幅度越大——平均月变动率最大可达约70%。而即便是中产阶级家庭,月收入变动率也高于30%。进一步调研后发现,雇主根据需要调整雇员每月乃至每周的工作时间是家庭收入不稳定的罪魁祸首。报道以一名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店员为例,她每周工作时间从15至39小时不等,以致难以应付两个孩子的托管开支。出于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渴望,有研究发现人们甚至愿意放弃五分之一的收入来换取稳定的工作时间长度。这一现象也解释了为何今年4月数据显示,低于历史平均水平的4.4%失业率却导致了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焦虑感。

美国Vox:百年来美国个税等级逐步减少

众所周知,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根据收入高低划分为若干等级,或曰“税阶”。收入越高,税率越高。美国最近就在争议是否应该减少税阶数量,支持者认为可以简化征税机制,反对者则认为这将令税收丧失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

或许争论可以从“现在的税阶数量是太多还是太少”这个问题入手。美国解释性新闻网站Vox找到了过去一百年的数据,并绘制成图。图表显示,从1980年代共和党的里根总统上台开始,税阶的数量就大幅减少,即便是民主党的克林顿和奥巴马执政也未能改变这个趋势。

美联社:新版记者手册添专章规范数据新闻报道

新闻业内大名鼎鼎的美联社”风格手册”(stylebook )2017年5月再出新版,最大亮点是专门增加一章规范数据新闻的报道手法。“政府、商业机构及其他类似组织均用数据和统计结果进行沟通,”美联社的手册写道,“记者要报道相关内容就必须熟练掌握这种(数据)语言。”

手册就如何处理数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尽量提取便于检索的数据;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从网页上“抓取”数据(不少网站都禁止“抓取”数据,因为会导致网站运行变慢乃至瘫痪);确保他人用同样的数据处理方法也可以得到你在报道中发现的问题;向读者公开报道使用的数据。

 

文/周穗斌

编辑/Ivan Zhai,梁思然

 

相关阅读:

每周数据新闻精选 | 欧洲最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2017数据新闻奖入围名单

每周数据新闻精选 | 朝鲜导弹瞄准何处?谁在支持法国新总统?

每周数据新闻精选 | 饥荒、流浪者地图与谷歌数据挖掘,优秀可视化案例一览

 


全球深度报道网的“每周数据新闻精选”(Top Ten #ddj),将分享由社交网络程序NodeXL统计得到的最热门#ddj话题推文,盘点全球数据新闻的趋势、成果、创意和趣味。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 侧记:残缺的数据,模糊的面孔,天秤倾斜的判决——从女性杀戮报道说起

如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报道?在影响力如此受限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和看待“impact”?在报道杀戮女性的分享中,独立记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记录,若没有留下,真的会丢,若还有一些力气,就一起守住每一个留下记录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