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主题

北大沈阳“性侵事件” 媒体接力报道梳理

上周,前北京大学教师沈阳20年前的“涉性侵事件”引起公众强烈关注,包括《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财新、自媒体公号“火星试验室”、《现代快报》、澎湃在内等多家媒体机构和平台做了数日追踪报道,寻得大量当事人发声,促成相关文件公开,持续推动公众对高校乃至职场中性侵问题的广泛讨论。

全球深度报道网对截止到4月11日前的主要报道进行梳理,带你快速回顾各家媒体的报道重点:记者采访到哪些信源,获取了哪些推动事件发展的新信息,当事人又做了哪些回应。


事件时间线:

4月5日

  • 北大校友、受害人高岩的好友李悠悠在豆瓣发表《现南京大学文学语言学系主任、长江学者沈阳教授,女生高岩的死真的与你无关吗?》
  • 沈阳回应:“恶意诽谤”
  • 高岩的同窗、举报人王敖:欢迎沈阳告我们诽谤

4月6日

  • 北京大学:1998年,曾因相关事件对沈阳做出过行政处分
  • 南京大学: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对沈阳被举报事件进行研判

4月7日

  • 南京大学文学院:建议沈阳辞去沈阳教职
  • 上海师范大学:终止与沈阳签订的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协议

4月8日

  • 北大公开1998年7月对沈阳的处分文件

 

《新京报》《前北大教授被指性侵女生致其自杀 独家回应:均为恶意诽谤 |沸点 对话李悠悠》

信源:沈阳、李悠悠

重点梳理:4月5日上午,包括李悠悠在内的几位北大校友在豆瓣发布了举报沈阳的文章后,《新京报》迅速反应,下午即通过短信采访李悠悠:

1、沈阳回应:“均为恶意诽谤”、“为此我将保留控告的权利”。

2、李悠悠认为“沈阳是高岩之死的始作俑者”。

 

《中国新闻周刊》(以下称“《周刊》”)连续跟进,在事件曝出的头三天发布了最多报道。

《周刊》紧随《新京报》之后,于4月5日晚上采访到了核心信源——举报者之一、高岩当年的同班同学王敖。4月6日,《周刊》一天连发三稿,分别为上述与王敖的专访、对当年中文系主任费振刚的采访以及北大宣传部的回应。

三篇报道的重点分别是:

1、王敖接受专访,“欢迎沈阳告我们诽谤”。

2、率先采访到当年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的费振刚,披露事件发生后,是北大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主持调查和处理沈阳与高岩的事件。费振刚表示没有参加任何调查,并且“我的记忆不如去查记录”,但同时表态:“从师德讲”,沈阳“是有问题的”。

3、记者先后拜访北大纪委办公室监察室和北大新闻中心(即宣传部),但均未见到主管人员,只能援引宣传部工作人员:学校的表态是基于现有材料,并附上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当日发布的《说明》,确证沈阳当年受到了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的调查和北大的行政处分。

4月7日下午,《周刊》和其他数家媒体共同采访了核心当事人、高岩的母亲周树铭,获取了两个新的信息,以及周母致媒体的公开信:

1、沈阳曾去过高岩家中,并且从那之后,高岩精神状态变得更差。

2、高岩曾有自杀未遂的行为。

3、周母公开信中要求北大说明当年对沈阳进行行政处分背后的原因。

同日,《周刊》另一篇报道《沈阳独家回应本刊:根本没有师德问题,只是行政警告处分给出了有关沈阳其人的更多信息。

1、沈阳通过短信回应对上述费振刚采访“有看法”,强调师德问题无中生有。

2、记者采访到沈阳在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两位同事和一名研究生,受访者均表示听过北大的相关传闻,但也都认为沈阳平时的为人与近期新闻的描述有反差,看到新闻“更多的是不相信”、“很惊讶”。

 

《现代快报》《独家对话举报人李悠悠:已联系到受沈阳侵害的另几位女生》

信源:李悠悠

重点梳理:4月7日,《现代快报》独家采访李悠悠,李阐述三点:

1、回应沈阳否认与高岩的关系:“我们认为是颠倒事实的”。

2、赞赏北大、南大与上师大日前的处理,希望北大进一步公开调查细节与记大过处分的会议纪要。

3、透露除了高岩外,还有其他的受害人。

 

火星试验室《为了21岁的高岩:一场迟到20年的清算

信源:李悠悠、王敖、徐芃、沈阳(短信)、陆俭明(邮件)、费振刚、一北大中文系教授、95中文系班委马哲、一北大08级研究生、高岩母亲周树铭

重点梳理:火星实验室采访了到目前为止的最多信源,以贴近特稿的形式,描写了高岩生前不少精神状况,以及与旁人相处的细枝末节:

1、还原高岩的日常生活和葬礼场景,包括其曾经开朗的性格与优异的成绩。

2、通过高岩家人与同窗的叙述,指出她在遭受疑似性侵后,心生绝望,成绩一落千丈。

3、陆俭明否认庇护沈阳。

4、沈阳称,不要拿师德说事,没有事实证明表明性侵。

 

财新《专访举报者王敖:师生之间性关系是权力侵害》

信源:王敖

财新与王敖的专访,将对“性侵门”的讨论扩大至高校性侵议题的分析,王敖表示:

1、沈阳在高岩的死的问题上撒谎。

2、北大校友联合举报的理由是感受到了“机构的背叛”。

3、“高校师生之间的性关系,是权力扭曲下的剥削和压迫”。

 

澎湃邻居忆沈阳涉性侵事件涉事女主:文静内向

信源:高岩家楼底下修车铺的贾师傅、高岩生前居所的居委会主任

澎湃走访了位于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的高岩20年前的家,根据高岩生前邻居的描述,她是个“文静、内向,不爱说话”的女孩。

 

谷雨实验室《北大女生20年前为何自杀?三位教师回忆沈阳被处分往事》

信源:陆俭明、费振刚、检讨会在场教师

谷雨采集的三位信源回顾了北大中文系对沈阳记过处分的往事,

1、费振刚:“(当时)肯定是记大过处分了”。

2、陆俭明否认庇护沈阳。

3、在场教师表示,媒体应去找中文系党委,档案记录不会流失;沈阳跟高岩之死有关系。

 

财新

4月9日,财新刊登报道,指另一名女生指控曾受沈阳性骚扰,证实李悠悠此前接受专访时所称仍有其他受害人,将沈阳“性侵门”事件又向前推进一步。

 

整理/Vickie, Lizzy

编辑/Ivan Zhai

相关阅读:

唯有真相是终点:析财新保姆纵火案调查

融合社科研究方法的最佳调查报道——2017菲利普·迈耶奖揭晓

深度报道每周简报 为你打包全球媒体前沿资讯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奖项 数据新闻 深度报道技巧 深度报道方法

年度最佳数据调查故事:藏在数字中的秘密

GEN数据新闻奖(Data Journalism Awards, DJA)是由谷歌、骑士基金会(Knight Foundation)和全球编辑网络(Global Editors Network, GEN)共同设立的数据新闻领域最受关注大奖。“年度调查”(Investigation of the Year)是GEN数据新闻奖的十个奖项之一。今年有17个作品入围“年度调查”奖,深度君将为大家介绍几款“心头好”,跟随数据记者们一窥这些藏在数字里的秘密。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