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只要有1000名真粉丝,你的媒体项目就成功了一半

English

图片来源: Pixabay

我最近读了 Simon Owens 撰写的一篇精彩访谈,受访者是 John Yedinak。他和弟弟 George Yedinak 一起创立了间 B2B 公司,专注报道某个“价值约7.5万亿美金的行业”的动态。这篇访谈中,Owens 想了解的是这两兄弟的公司如何盈利。

我通常对新创媒体背后的商业模式更感兴趣,但读到 Owens 问“你们需要多少读者来维持这套商业模式时”,兄弟俩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我们发现,当有1000名读者订阅了我们的电子邮件后,就有望获利,”他们说:“我知道这个数字听起来并不多,但关键是读者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拥有了1000名读者之后,就会开始产生网络效应,增长也会变快。”

100万路人读者 Vs. 1000名真粉丝

有人也许会说,Yedinak 兄弟身处 B2B 媒体领域,这和直接面向读者的媒体也许有本质的区别。不过很多案例证明“1000名真粉丝”理论在许多媒体创业中都行之有效,而且有时它不一定是1000,也可能是400、1500或者5000。

关键在于,新创的媒体项目并不需要达到100万真粉丝的吓人目标。拥有一个更容易获得的读者数目,也能让你建立起成功的媒体。

Inside.com 的惊人成功以及仍在增加的电子邮件业务就是很好的例子。哈佛大学尼曼实验室(Nieman Lab)在一篇文章中就仔细梳理了这家公司如何成长为融资260万美金、拥有75万订阅者,以及每年收益过百万的历程。

对于刚开始创业的媒体人来说,Inside.com 的成功也许遥不可及,但他们采用的策略却是惊人的简单。

Inside.com 主页截图。

从 Inside.com 的主页一直往下拉,你会见到一个名为“即将推出”(up-and-coming)的新闻通信版块(见上图),粉丝们可以为喜欢的主题投票。如果某个主题获得足够多的投票——通常只需要几千票,Inside.com 就会按照承诺“邀请专业作者启动这一新闻主题”。这种做法让网站在产品发布之前,就获得一批潜在的、对该产品真正感兴趣的粉丝。而他们提前获得的读者数量和互动数据,也有利于吸引广告商。

根据“1000名真粉丝”这套理论,一旦粉丝数达成,就会出现网络效应,这种积极反馈会给你的项目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动力。

经过检验的方法

美国调查记者及作家 I.F. Stone 利用这套理论在1952年建立起5200人的读者名单,这个数字在1963年增加至2万,在1971年增加至7万。根据公开记录,“在 I.F. Stone 关闭他的每周通讯项目时,7万读者每年给他带来的收入是35万美金,这个水准相当于2007年每年200万的收入。”

这是笔不小的数目,那今天的媒体人情况又怎么样呢?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我们能见到许多记者自立门户,努力寻找自己的1000名真粉丝。

The Tyler Loop 的创始人 Tasneem Raja 就说:“我现在拥有120名会员,大概有400名会员时,我的项目就能维持下去。”

Matt Kise 创办的 “今天又发什么了什么屁事”(What The Fuck Just Happened Today,WTFJHT)就更成功了。这个2017年创办的项目旨在“记录特朗普上任100天内全美境内的政治类新闻”。成立不久,网站就吸引了超过1500名粉丝,他们每月为网站提供超过14000美金的运营资金。除此之外之外,粉丝们还会为网站做校对、技术升级等工作。

1000名粉丝,没那么难

当你开始创业时,请记住,获得1000名粉丝的过程不是线性的,而这是一件好事。

媒体创业训练营(Journalism Entrepreneurship Boot Camp)中,成员们被要求思考在非线性过程中,增长发生的典型方式。比如说,你最初的目标可能是从零开始获得10个真粉丝,而你下一次跃升就是从10到100。Ash Maurya 称之为“10的几何增长模式”:

最开始你只有一个粉丝,每次跳跃式增长不一定都是按照10倍,刚开始可能只有2倍或者3倍。但无论如何,在我的经验里,很少发生“一年里每天增加3个新粉丝”这种事,这会导致所谓的“幻灭式起伏”:你可能会好几个星期都不增加一个粉丝,这其实是正常的,因为增长是跳跃式的。

这种“起起伏伏”的增长方式(希望你不会经历太多的心理落差)会为你提供机会,让你在最初的缓慢增长阶段,有时间找到找到能真的为你的真粉丝们提供价值的办法。

当你拥有了10名真粉丝的时候,你可以:

  • 快速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 给他们打电话;
  • 邀请他们出来见面;
  • 邀请他们参与一项实验性的计划。

当你拥有1000名粉丝的时候,再想这么做,就很难了。

你要学会利用初创期的日子,对产品精打细磨,花时间去真正思考你的产品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价值。

媒体业的未来?没人知道

当 BuzzFeed 在2011年宣布进军严肃新闻时,许多媒体人都觉得挺可笑。但自那之后,BuzzFeed 已经两次入围普利策奖的最终角逐,并且得到多项报道大奖。

这件事揭示的道理很简单:没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当地方报纸的收入越来越不稳定时,没人知道究竟什么会替代他们。

所以,从今天开始建构属于你的未来吧!好消息是,你可以从找到自己的第一个真粉丝开始。


本文首发于 Phillip Smith 的个人网站,全球深度报道网获授权编辑转载

Phillip Smith 是资深的数字印刷顾问,互联网倡议专家以及策略召集人。他同时是媒体创业训练营(Journalism Entrepreneurship Boot Camp)的创立者。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关注他的 Twitter 账号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 侧记:残缺的数据,模糊的面孔,天秤倾斜的判决——从女性杀戮报道说起

如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报道?在影响力如此受限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和看待“impact”?在报道杀戮女性的分享中,独立记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记录,若没有留下,真的会丢,若还有一些力气,就一起守住每一个留下记录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