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核真录」成员合照。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

主题

对话南大“核真录”:当学生拿起放大镜,事实核查报道怎么做?

编者按:“核真录”原本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事实核查》课程的教学实验号,从2017年创办至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平均每月发稿3-4篇、有着近3万微信粉丝的事实核查媒体。和专业媒体不同,它完全由在校学生自己运作,但同时又保持着和专业媒体一样的新闻专业主义。“核真录”的采编流程是怎么样的?学生们如何确保核查的准确性?作为校园媒体,它面临哪些运营上的困难?在这篇文章中,腾讯全媒派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指导老师郑佳雯和主编倪奕玮。

本文由腾讯全媒派(微信ID:quanmeipai)出品,全球深度报道网获授权转载。

“核真录”的起源与现状

全媒派:“核真录”原本是南大新闻传播学院《事实核查》课程的教学实验号,郑老师当初创办这个账号时,有什么契机与初衷?

郑佳雯:账号刚开始运营的时候,我们没有设想要把它做成什么样,摸着石头过河,先做着再说,这和我个人的行事风格很类似。开始单纯就是想把学生的作业传播出去,后来同学们在运营这个账号的时候,发现形成了一定的传播度,所以我们就想成立一个编辑部,把账号体系化地运作起来。

作为一个教学实验号,“核真录”的发展一定是和教学相关的。在课堂中,我带领同学们不断地去思考事实核查是什么,与此同时,“核真录”的栏目就是在这样一点点探索的过程中建立并逐渐丰富起来的。

举个例子,“媒介质量报告”是我们一直投入在做的栏目。最初大家的稿件都是以某个媒体为单位进行评估的,后面有学生针对一个选题评估多家媒体的报道,形成了目前该栏目的稿件规范。同题评估稿件的优势在于能够推动学生对新闻信源自行作出判断,因为新闻媒体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源。

全媒派:您觉得学生们的参与激情源自哪里?

郑佳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直以来都有很浓厚的“学生自己做媒体”的传统,学生们非常积极,这属于学院的风格和历史的传承。新生一入学,学院就会告知他们有哪些院媒可以参加。不只是“核真录”,还包括建立历史更长的《新天地》《新记者》《新潮》等。

当然还有一个现实的因素,参加学院媒体会计入本院学生的学分,学生们必须要认真做。(笑)

全媒派:目前,“核真录”编辑部团队的构成大致是怎样的?

倪奕玮:目前“核真录”采编部主要设有三个社会时政部、一个健康科学部、一个境内外媒体部、一个数据新闻部,以及媒介质量研究中心。具体的团队结构可以参考 《告示 |<NJU核真录>编辑部2020-2021学年换届名单公示》

“核真录”的组织架构

我们的分工模式比较固定:责编负责在微信群内收集大家的选题,同时参加每周周会,和红总(注:郑佳雯老师的昵称)汇报选题进度。如果遇到紧急或者重大选题,我们会直接在微信群里召集记者,形成临时的报道小组。

全媒派:资料显示,团队内的记者并非都来自新闻专业。在招募新成员时,编辑部有什么选择的标准和倾向吗?

倪奕玮:我们会根据岗位的要求去筛选合适的人选。在校园内,同学们的可塑性非常强,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知识,但他们都能在核查报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今年境内外媒体部招纳了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他们帮助团队解决了语言方面的困难。

同时,招募新成员本身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编辑部不会单纯因为一个同学各方面都很优秀就选择她/他。选择成员时更注重人与岗位的匹配度,要观察新成员是否适合岗位,以及新成员能否从岗位工作中获得收益和成长。

郑佳雯:编辑部还会考虑团队成员生命周期的问题。如果当前团队内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多,那我们就会倾向于在招募时多给低年级的学生机会,这样团队才能够保证持续运作下去。

全媒派:目前“核真录”的事实核查对象主要覆盖哪些领域?

倪奕玮:这可以从我们的团队划分上直观地看出来,也就是健康科学、社会时政、财经新闻、媒介机构等领域。不过编辑部本身是不对选题领域设置限制的,只要记者能提出比较好的选题,就可以去做。

“核真录”成员合照。由受访者提供

全媒派:从传播渠道来看,内容主要会在哪些平台上分发?

倪奕玮:所有稿件首发都是在微信公众号上,之后会转载到“核真录”的微博、知乎账号上。同时,我们给澎湃新闻的“湃客”栏目、虎嗅开通了发布的渠道,也会给其他公众号授权转载。最后,我们会在“核真录”的读者群内转发文章。

我们尽可能多获取渠道来分发报道,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但是稿件最终的流量数据首先与选题有关,要看选题是否让很多读者感兴趣,其次可能有点“靠天吃饭”的性质。“核真录”的读者主要由各大高校的学生构成,本身就限制了分发的范围,这算是校园媒体的弊病之一吧。

比如《汉服韩服之争,谁偷了谁的历史?》这篇文章,最后形成的读者画像还是学生,文章很难触达到对这个议题很感兴趣的服装从业者群体。所以,未来为了提高分发的效果,我们会更注重对合作渠道的拓展。

“核真录”的事实核查方法论

全媒派:一般而言,“核真录”完成一篇核查报道需要耗时多久?

郑佳雯:不同稿件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写作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紧急的报道对时效性要求很高,需要“蹭热点”,一到两天之内就得完成,所以学生记者的工作状态也是连轴转。但是,遇到那种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收集证据的选题,或者是比较平常的选题,我对大家的时间要求就比较宽松了,一个月出一篇稿件也没问题,这个时候心态就要放平衡了。

“核真录”指导老师郑佳雯。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全媒派:如今,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或有偏差的报道依然不少,编辑部如何在繁杂的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选题?

郑佳雯:我对于选题问题一直感到很焦虑,因为大家的选题来源往往会被社交媒体垄断,和热搜密切相关。社交媒体的确成为当前学生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但社交媒体不能够完全代表现实世界,如果把新闻选题只局限在社交媒体上,我认为是不利于学生记者的培养和成长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更加广的视野和关注度。

为了帮助大家拓宽视野,我现在会主动分享本地新闻、财经新闻给大家,不要把眼光聚集在热搜上,希望未来大家的选题更加多样。

全媒派:如今,很多媒体机构和专业平台都推出了事实核查的栏目,您觉得和这些社会型事实核查机构相比,“核真录”有哪些不同之处?

郑佳雯:和专业的核查机构相比,“核真录”可能天然存在一些劣势。

首先,编辑部的成员都是在校学生,大家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核真录”无法形成比较高的产量;其次,“核真录”本质上还是一个校园媒体,我们无法聚集大范围的资源网络来进行报道,这限制了我们的选题范围。 很多读者评价我们的选题角度很新奇,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新闻第一落点的报道方面,很难去和专业机构竞争,我们只能去思考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去创新。这些都是经济因素决定的,和报道做得好不好没有直接关系。

“核真录”的优势在于不以赚钱为目的,没有急功近利的色彩,大家考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把报道做好。从这个角度来看,“核真录”的价值是能够提供核查新闻报道的范本,帮助读者了解核查新闻怎么做。

全媒派:过去一年里,“核真录”发布了许多“难啃”的稿件,现在回忆起来,在创作上有哪些比较直接的感受?

郑佳雯:有些稿子会涉及到很多的细节,太多细节会增加核查报道的难度,这意味记者需要像打扫卫生一样,关注许多死角。 因为细节太多,所以稿件也很容易出错。为了避免有错误信息,有些重要的稿子我们会审很多次。

我回忆不出来哪些稿子的写作过程是惊心动魄的,对于核查报道来讲,更多的是非常琐碎的苦活、累活。这也是核查新闻的独特之处。

全媒派:随着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主要的传播媒介,信息量与信息传播速度均超出了人工核查的能力范围。国外很多核查机构选择借助人工智能来提高生产力。在未来,“核真录”是否有应用更前沿的数字技术进行报道的计划?

郑佳雯:机器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很多工作量,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比如一些很基本的信息收集。

但首先,机器的鉴别是比较粗糙的,它的精度需要我们去质疑;其次,机器不会进行价值判断的,人工智能没有办法像人类一样去读懂一些言外之意;再次,机器也是人造出来的,需要训练。对于我来说,训练自己、教好学生才是第一要务。

我觉得做新闻就像弹钢琴,不一定要求手大。即使手不大,钢琴师也能弹好优美的曲子。在能够做好的范畴里面,我们兢兢业业地做好就足够了。我从来不相信的说法是,范围铺得越开,方法越多,新闻就做得越好。我相信新闻本质上是人的新闻,而不是机器的新闻。所以我们的态度是,如果有机会和前沿的技术合作是好的,但是并不会强求。

全媒派:与当下“短平快”的阅读偏好不同,核查新闻往往需要记者在专业领域内深入挖掘,您认为传播范围和传播深度之间是否存在天然的矛盾?编辑部通常如何化解这种矛盾?

倪奕玮:为了强化读者意识,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

“核真录”主编倪奕玮。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首先,在选题方面我们就会主动去考虑是不是读者想要的。其次,“核真录”的稿件里图表比较多,大家会选择图表去直观呈现信息,而不是全部用文字来堆砌。再次,我们对文本也是有要求的,遵循金字塔原则,结论先行。这样读者其实很快就能知道报道的主要内容以及会不会感兴趣。最后,“核真录”的评论是不经过筛选的,我们在评论区鼓励读者进行讨论。

对于学生记者来说,我们没有太多 KPI 方面的压力,但是如果能获得非常不错的传播数据,也会让大家都备受鼓舞。每一个记者都应该把读者思维放在心上,让这种理念贯穿自己工作始终。

“核真录”的价值观与小目标

全媒派:就个人观感而言,国内的媒体和平台在新闻报道的事实核查方面做得什么样?

郑佳雯:国内的核查机构更多去关注社会时政、健康科学这些领域。就核查的方法来说,国内外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核查新闻归根结底遵循实证主义的逻辑,所有人都得提供证据,而不是自己的想象、他人的权威。

全媒派:假信息泛滥的迷局,能够被解决吗?事实核查的目的又是什么?

郑佳雯:我觉得假新闻问题不需要去解决,难道解决了假新闻,剩下的就是真新闻吗?NO!在真假之外,还有不真不假、非真非假,以及无法用真假来鉴别和评判的东西。

事实核查的目的是帮助大家厘清事实的面貌,让人们有能力自己来辨别真假和对错。我们不需要帮他们决定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全媒派:真实性是新闻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但新闻真实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复杂的内涵,对新闻事实的理解远非真假判断那样简单。您如何理解新闻报道中的“真实”?

郑佳雯:在某些议题上,比如有人撒谎,判断出绝对的真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假新闻都是因为撒谎,还可能因为信息混杂,这种问题就很难用真假的二元概念去判断了。面临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各自的看法,把自己所谓“真”的看法强加于人是没有意义。

所以,对于一些假新闻而言,我觉得辨别真假的过程是更重要的,大家辩论的过程有助于公众意识的培养。举个例子,我在课堂中和学生说得最多的话是:核查记者做的是取证的工作,而非“法官”的工作,需要为公众提供可信的证据,但是案件怎么判理不在其义务范围之内。下结论是法官的工作,而每个读者都是自己的法官。记者只能帮助读者做判断,但不能代替读者做判断。

“核真录”的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更重视引导大家讨论和核实。在评论区,读者理性地交流自己的观点,这种讨论就是有益的。很多新闻由于证据不足等原因,导致我们可能也无法得出结论,这个是很正常的。真和假是每个人自己去判断的,不是别人告知的。

全媒派:如何处理好客观核查与主观下结论的关系,也经常与“新闻专业主义”这个热词挂钩,请简单谈谈实践中的新闻专业主义。

郑佳雯:在理论层面,新闻专业主义涉及真实性、客观性、新闻伦理等等,在学界已经有很多讨论了。但在实践中,实现专业主义不可能像理论一样充满诗与远方的美好。

关于实践中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前我们谈很多“主义”,但我认为“专业”本身应该更受重视。做新闻首先就要有专业,这涉及伦理,也涉及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希望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事实核查能力,比如说如何评析证据和信源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全媒派:作为校园媒体,“核真录”的报道曾多次进入社会舆论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国内校园媒体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想法吗?

郑佳雯:现在各种校园媒体大赛、论坛等活动很多,但都是以老师为指导进行的,学生自己发声的机会很少。我希望学生能自己组织一些全国性的校园媒体活动,以学生为主角来共同交流经验。

学生之间其实也有很多交流的欲望,通过这种交流,大家能够了解到校园媒体运行的难题和解决办法,探讨继续发展下去的真正动力是什么。毕竟校园媒体的主体还是学生,媒体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学生能从做媒体中获得帮助和锻炼才是主旨。

全媒派:“核真录”是否有规划或想象过,未来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媒体?

倪奕玮:就短期而言,希望能为编辑部的同学按照专业媒体的标准来发放稿费;长期来看,“核真录”目前还是一个校园媒体,但我们的期望是,“核真录”无论是在影响力还是运作模式方面都能慢慢向专业成熟的商业化媒体转变。

一般来说,大多数校园媒体的关注范畴和影响力都是在本学校之内的,但“核真录”目前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做到了和社会化媒体的接轨。我们也希望,在向专业化转型之后,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核查新闻报道的力量中来。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事实核查

有据:这个由志愿者运作的事实核查项目,让中文读者拥有可信的国际资讯

“有据核查”是2020年成立的独立事实核查平台,专注于对中文国际新闻进行事实核查。它主要依靠志愿者运作,连接了大学、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三方力量,也通过工作坊、训练营等形式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在这篇文章中,主理人魏星分享了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和它的运营方式。

事实核查

乌克兰战火中,事实核查如何追寻真相?

战争从来都不止于枪弹与炮火。社交媒体本身易滋生和传播谣言的属性,以及参战方多种多样的信息投放策略,让舆论的战场愈发硝烟弥漫。在眼下正在经历的这场战争中,有哪些事实核查的机构在行动?

深度报道技巧

追踪乌克兰最新局势,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可靠信源?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局势的最新变化,但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实、有效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尼曼新闻实验室整理了一份了解乌克兰最新局势的可靠信源清单,内容包括了推特关注列表、新闻媒体、Telegram 频道、事实核查频道、互动地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