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用 flomo 记录你的灵感川流

对于记者和编辑来说,找选题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好的选题往往不是坐在办公桌前憋出来的,它们可能来自于和朋友的一次交谈,无意中读到的一篇文章带来的启发,或者是在散步放空时候的灵光一闪——如果不赶紧记录下来,很可能就会错过。

有些记者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想到什么就写在本子上,纸和笔永远是最好的工具;有些记者不喜欢携带太多东西,智能手机就成为了一站式解决方案,打开 App 就可以随时记录和写作。两种方式各有千秋:纸和笔胜在那种记录时的随意感,一张白纸让你感觉特别“轻量”,书写时不需要去考虑逻辑和分类的问题,似乎是记录灵感的最佳媒介,但事后如果不加整理,就可能显得杂乱无章,想要找到早前的灵感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使用笔记 App 大多非常“工整”,你必须按照它们的内建结构来进行分类和记录,这种“工整感”在为检索和归纳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却也让记录随感变得有些过于正式,反而破坏了那种驱动你去记录的随意感,久而久之,你可能就会丧失了记录随感的冲动,就像麦克卢汉说的:“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有没有一个工具,可以兼具两种方式的优点,既能营造出那种随意感,又可以在上面进行轻度的整理?今天想要介绍给大家的 flomo 浮墨笔记就是这样一款工具。

flomo 的使用界面

在其他软件都在强调自己拥有什么样强大功能的时候,flomo 却在官方的介绍中写道:“flomo 没有 Notion 强大排版功能;亦没有 Roam 精妙的双向链接;比不上 Typora 的 markdown 编辑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 App 是用自己“没有”和“不擅长”去定义自己的功能的,它接着说:”因为 flomo 只朴素的关注一个事实:能否帮你记录更多的想法,让你的记录习惯更加持久。帮你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川流。”这个说法戳中了我的痛点:如果需要强大的文字编辑排版功能,我可以用 Word;如果想要写作和页面直接的互联,我可以用 Notion 或 Roam,但如果我只是想单纯的记录下我的想法呢?市面上似乎并没有合适的笔记工具选用。

在遇见 flomo 之前,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 Google Keep 的用户——它足够轻量,卡片式呈现的方式很符合我的使用和阅读习惯,标签也提供了一定的整理功能。可为什么我还是会转移到 flomo 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更好的本地化。flomo 是由中国的开发者开发的,自然使用习惯也比较符合中文用户的需求。例如 它可以绑定微信,你可以直接在微信中记笔记,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简单和轻松。

二、恰到好处的文字格式功能。Google Keep 一大缺点是文字内容就和记事本一样单调,甚至连最基本的加粗和斜体功能都没有。但在有些笔记中,确实是需要用到加粗、斜体,甚至下划线的功能,而在 flomo 中可以对文本进行加粗、下划线的操作,还可以输入有序列表和无序列表。

三、每日回顾和随机漫步。这两个都是 flomo 的独有功能,在“每日回顾”中,你可以设置在微信中每天固定向你推送某个标签的功能,借由它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灵感日签;“随机漫步”则会把你的笔记中出现的高频词随机展示出来,让你对自己经常思考的东西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不过,这两项功能只有 Pro 用户可以使用。

flomo 创始人之一少楠这样阐述这款产品的愿景:“我们敬佩 Notion 背后的初心,但我们不打算拷贝 Notion 的功能做成 All in one;我们也赞叹 RoamResearch 信息架构之精妙,但我们也不打算借鉴 Roam 的双向链接;我们感慨石墨背后编辑器的耗费的精力,但我们不打算成为另一个文档编辑器;当资本和创业者都在关注企业协同的时候,我们选择关注个体。”就我的体验而言,flomo 确实做到了,它是随性的、私密的,在上面记笔记就感觉像是在和自己对话,而许多选题的灵感,也都会在这样的时刻发生。

目前,flomo 的基本功能是完全免费的,不会限制笔记的条数,Pro 版相比免费版,多出了每日回顾、随机漫步和数据导出功能。但即使是 Pro 版,价格也很亲民,99 元就可以买到1年的 Pro 会员,如果你是老师或学生,还可以享受 59 元1年的教育优惠。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危险者的聚会

“如果把这两千多个人都消灭了,全世界的独裁者应该会睡个好觉。”在 GIJC23 现场,我们一直开这样的“地狱玩笑”,却又如同另类的集体心理诊疗。自由作者邹思聪在这篇侧记中讲述了三位俄罗斯流亡记者的故事——他们虽然再也无法回国,却在异乡坚持报道、建立生活。

GIJC 侧记 GIJC23

#GIJC23 侧记: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参会之前,于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哪些同行和我们一样处境艰难,又是怎样克服?在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后,她觉得哪怕空间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 侧记:残缺的数据,模糊的面孔,天秤倾斜的判决——从女性杀戮报道说起

如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报道?在影响力如此受限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和看待“impact”?在报道杀戮女性的分享中,独立记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记录,若没有留下,真的会丢,若还有一些力气,就一起守住每一个留下记录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