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我看见一种严肃的、基于专业调查的性侵/性骚扰报道的力量是可以很大的,而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的同行、尤其是女性同行,正在为此努力。
2019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19侧记:中外记者的共同挑战,如何成为后真相时代的“搭桥者”?
|
在今天,以一人之力恐怕难以跨过那些无形的壁垒,但我们可以把自己训练成更熟练的搭桥者,透过跨境合作来共同发掘和报道有意义的选题。身在会场的哪个角落,你都能看到新闻工作者们三五成群地交流心得,全球深度报道大会无疑为跨境合作提供了开花结果的土壤。
2019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19 侧记:在交流中撕下标签,用协作让报道更有力
|
在为期四天的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正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背后有人在持续地追踪和记录。且不论在大会上能学到多少调查报道经验或新闻呈现技术,单是交流本身,就足够有意义。因为这是打破刻板印象的开始,是相互理解与协同合作的起点。
如何用小成本报道大新闻?
|
小型媒体通常资源都是很有限的,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在新闻业取得成就,对小型媒体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小型媒体从业者齐聚一堂,分享了自己对于如何用小成本做出重磅报道的经验。
2019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19 侧记:没有现成数据时,如何通过众包收集信息?
|
找数据在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很多公开的数据可能要么缺失、要么格式混乱。记者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我学习到了不少数据众包的经验和技巧。
如何在深度报道中使用用户生成内容(UGC)?
|
在深度报道中,如何搜集、整合和使用用户生成内容?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三位资深记者/学者结合自己在调查苏丹抗议示威、罗兴亚难民危机时的经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2019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19 侧记:当虚假信息肆虐,媒体要如何处理与读者的关系?
|
在一个虚假信息泛滥、严肃新闻被边缘化、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时代,要如何处理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的分享与交流,给我提供了许多启发。
2019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19 侧记:我遇到了三十年前的偷渡报道者
|
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现场,我见到了三十年前在我的家乡寻访偷渡故事的陈婉莹老师,和她有了许多交流,并相约一起重访福建长乐。这种跨越时空的风云激荡,让我更确定了自己对家乡的叙事和书写的路径。
2019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如何报道性骚扰/性侵案件?
|
针对性骚扰/性侵的报道并不算「新」,但在2017年 #MeToo 运动席卷全球后,针对这类事件的调查报道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当事人的心理创伤和社会文化的压力,报道这类案件并不容易。如何为故事找到扎实的证据?如何在采访过程中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如何突破社会文化的限制,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2019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如何让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
|
随着技术的发展,讲故事的形式也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从播客到互动页面,从新闻游戏到虚拟现实,吸引听众沉浸到报道之中的方法变得越来越多样。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来自挪威、德国和美国的新闻人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经验。
2019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19 侧记:无所不在的“媒体”,无处不能发掘故事的记者
|
“新闻业寒冬”和“后真相时代”是近年人们说到新闻媒体时最常提起的词汇。但在这次大会上,我见到的记者和他们不知用多少力气跟细胞做出来的故事,却把我对未来的期待撑得有血、有泪、有光。